慢性乙肝案
贺某,男,16岁,中学生,广州市人。
年3月27日初诊。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13年。近3年转氨酶反复增高,一直坚持治疗,但病情不稳定。
刻下症见:疲倦,嘈杂似饥,大便溏,小便黄;睡眠欠佳,口无干苦,无胁痛;舌稍红,苔薄黄,脉细滑。
辅助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cAb均阳性,HBsAb、HBeAb阴性。HBVDNA2.30×copies/ml。肝功能:ASTU/L,ALTU/L,GLBg/L。B超:肝、胆、脾均无异常。
辨治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湿热瘀阻。
治当疏肝健脾、清热化湿、活血解毒。
方以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生姜10g,法半夏10g,太子参10g,大枣10g,生甘草6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15g,夏枯草15g,赤芍药15g,土茯苓15g,防风6g,五味子6g。
每10天服7剂,连服2个月另予易善复2片,每日2次。
服上方后,患者诸症略有好转,守前方加减间断用药10个月余。
年2月9日复诊,患者诉诸症明显改善,精神好转,纳食佳,二便调。查AST35U/L,ALT46U/L,HBVDNA7.67×copies/ml。中药停服,五脂胶囊减量,每次2片,每日2次。
至年7月19日一切如常,肝功能正常,HBeAg阴性,HBeAb阳性。
追访至今,每年体检肝功能及HBVDNA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按
此为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之成功案例。
主要体会有五:
其一,湿热之邪,祛之务尽。患者病程长,病情缠绵不愈,与正虚邪恋,尤其是湿热重浊黏滞有关。守仲景治阳黄之小柴胡汤法,疏利肝胆,通畅三焦,清利湿热。佐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丹参、赤芍药等清热解毒活血之品,以加强抗毒祛邪作用。守方治疗,旨在遵叶氏治湿热“祛邪务尽”,“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之论,慎早补、妄补,以恋邪留寇,致病迁延。
其二,静观停药,护肝生息。肝脏作为解毒器官,少用或不用药是其原则;又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清灵,随拨随应,用药适度,中病即止,防药过病所。
其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五脏相关,尤其重视调理脾胃在肝病治疗中的作用为后人所推崇。患者在治疗后期,湿热渐退,正虚显露,如脾虚、肝阴不足等,及时予柴芍六君汤合一贯煎,疏肝健脾,养阴柔肝,使疗效进一步得到巩固。球蛋白亦由增高而恢复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持续下降,直至阴转。
其四,肝酶反弹,抓住时机。临床观察发现,转氨酶升高,多表现为湿热壅盛之征,提示正邪交争剧烈。从慢性迁延型到慢性活动型多提示正气来复,往往是病毒清除的好时机。中医学所谓“阴证转阳,其病向愈”。现代医学也认为,乙肝病毒迟迟不能清除,与免疫力低下、免疫耐受有关。转氨酶反弹,是机体免疫反应的结果。ALT在U/L以上,干扰素才能发挥抗病毒作用。此观点与中医学理论不谋而合。因而调整机体,使“阴证转阳”、“虚证转实”是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关键所在。临床常用补肾健脾之品,如二仙、一至及四君、六君之剂,以促使ALT反弹,并视其高低适时调整扶正中药之比重与剂量,进而转以攻邪为主。
其五,注意调理,防病复发。肝病患者不宜剧烈运动,或较长时间视物阅读,同时宜保证充足的睡眠,解除心理包袱,正确处理治病与学习、工作、运动的关系。慎防外感也十分重要。[李赛美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辨治1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43(3):13-14.]
小柴胡汤方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李奕诗袁颢瑜
李赛美
往
期
回
顾
点击图片跳转
腰痛案
1
身痛恶寒案
2
双目肿胀案
3
咳嗽案
4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错误请联系,
感谢您的支持与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