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潇湘君说艾灸,有你好看!
往期文章:
《原创
大便不畅,灸一个穴位就搞定,屡试不爽!》
《不间断艾灸三天,救回了一条命!》
《艾灸的各种反应及应对方法》
《灸师违背常规,艾灸效果竟然出奇地好!》
《桑皮纸艾条:一支有健康底蕴的艾条》
《她用艾灸治好了自己的子宫癌》
《艾灸神阙穴抗癌试验有惊人发现:改变下艾灸方法,效果显著提高!》
《明日立冬:立冬做艾灸,胜过百样补。》
《有效率97.6%!腰突灸友不妨试试这种艾灸方法》
密密麻麻的“艾灸”
我们应该都能感觉得到,比起前两年,现在朋友圈里发布类似上面这种图片的少了很多。原因何在,我们就不评价了,那是人家的事情。
对于我来说,是种解脱,我最怕这种密密麻麻的“艾灸”,一看到就头皮发麻,就会引发密集恐惧症。很多人是不懂艾灸的,所以票圈的一些视频呀、图片呀,看了就让人不免担心。艾灸前辈周楣声说过一句话: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乱矢加身,有害无益。欠缺艾灸知识的人呀,不要玩乱箭穿身呀。
艾灸是一种传承几千年的中医治疗方式。简单,方便,价廉,最适合于民间自疗。但是,艾灸也是有讲究的,辩证论治,正确取穴。所以,翻阅关于艾灸的古书,我们常常看到有“禁灸穴”一说。
今天之所以讲禁灸穴这个话题,是因为在某上看到灸友的留言,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下,否则,有可能酿出悲剧:
关于禁灸部位,个人感觉有些禁灸穴位还是有道理的,不单是艾灸方式的问题,不是悬灸不接触皮肤就可以的。我在最早接触艾灸时曾经被灸过风府,悬灸,灸的时候温热舒服。灸过之后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门,四面八方的风都能嗖嗖地往里钻,那段时间苦不堪言,虽是夏天,我在外面两只手都要捂紧脖子,不敢拿开手,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所有的风都在往里进。这个情况好几天才渐弱。随后几年每年阶段性地受痒的困扰,多部位奇痒无比,不知是被什么诱发,无解。后来才知道风府是禁灸穴位。我的经历也许是因个体差异,也许是禁灸穴位就是不能灸。如果谁要了解那些禁灸穴位被灸的情况,可以亲自试一试,亲身体验,这样最明了。
截图自某公号
禁灸穴概况
在《针灸甲乙经校释》(简称《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外台秘要》,《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补注铜人》)、《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校释》(简称《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简称《金鉴》)及《神灸经纶》等11部古代医籍中,都有禁灸穴的记载。
由于历代针灸文献对禁灸穴说法不一,同一腧穴有言禁灸的,有言忌灸的,亦有言不宜灸者,故凡前述医籍直言或引他人言禁灸、忌灸或不宜灸者,均按禁灸穴记。
经统计,古代文献共记载禁灸穴82个,其中经穴80个,经外奇穴2个;阴经(含任脉)穴26个,阳经(含督脉)穴54个特定生理情况下禁灸穴15个.即孕妇12个,妇女1个,20岁以上妇女1个,小儿1个;特定病理情况下禁灸穴2个。如果除去经外奇穴,全身腧穴依名称按个计,则禁灸穴占22%略强。
这些禁灸穴遍布全身各部:头颈项部15个,面部12个,躯干部24个,上肢部12个,下肢部19个。
从禁灸穴所在解剖部位看,头项及面部有近半数分布在眼区、延髓生命中枢附近及较大血管所在部位,它们有晴明、攒竹、承泣、丝竹空、脑户、风府,哑门、人迎、耳门、瘈脉及太阳11穴;孕妇禁灸穴多在腹部任脉上;其它禁灸穴,除经渠、委中穴下有较大血管,尺泽、大都、阳池、小海、下关、犊鼻、膝阳关及膝眼在关节部位,余无明显规律可循。
禁灸穴的提出
禁灸穴的记载始见于晋代皇甫谧所著之《针灸甲乙经》,与禁刺穴同时出现于该书。
纵观历代对禁灸穴的记载,在所有82个穴中.有因灸致害病候记述者仅16个。《甲乙经》记载了脑户“不可灸,令人喑”;风府“不可灸,灸之令人喑”;脊中“禁不可灸,灸之使人痿”;丝竹空“禁不可炎”,“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乳中“禁不可刺灸,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渊腋“不可灸,受之不幸生肿蚀马刀疡,内溃者死,寒热生马疡可治”;人迎“禁不可灸灸之不幸杀人”;天府“禁不可灸,灸之令人逆气”;气街“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地五会“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经渠“不可灸,灸之伤人神明”。《补注铜人》言:鸠尾“不可灸,灸即令人毕世少心力”;天牖“亦不宜灸,若炎之面肿眼合”。《针灸资生经》日:膝眼“禁灸。有人膝肿甚,人为灸此穴,遂致不救,盖犯其所禁也”。《外台秘要》有承泣“禁不宜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长核许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见物,或如升大”的描述。《针灸聚英》记载了劳宫“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
此外,《甲乙经》还记述了下关“耳中有乾糙抵,不可灸”,“耳门耳中有脓,禁不可灸”,此二穴为特定病理情况下禁灸穴。
至于其它禁灸穴,历代均无任何说明。那么,古代医家提出禁炎穴的依据是什么呢?
大略有四:
第一,由于灸不得法,如方法不当,或壮数太多,损伤重要组织,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医家误以为系该穴不宜施灸,例如灸脊中引起痿,恐属化脓灸损伤了脊髓及脊神经,灸承泣致眼睑肿胀等;
第二,当初确有因灸某穴而致它变的病候出现,但医家未加记录,只告诫他人禁灸此穴,后世著家仅尊其言,故无病候描述;
第三,古代医家灸治某一腧穴,病人病情加重甚或死亡,实乃疾病之自然发展,或因炎疮感染所致,只是医家怀疑是因为灸治该穴使然,例如灸渊腋生“蚀疮”,灸地五会“令人瘦,不出三年死”,灸天牖令人“面肿眼合”,灸劳宫“令人息肉日加”等;
第四,有些禁灸穴属古医家之推测,例如12个孕妇禁灸穴,历代文献均无因灸而致坠胎或对孕妇和胎儿有何危害的记载。昔日徐文伯针补合谷、泻三阴交致一孕妇坠胎之事,《补注铜人》、《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大成》、《类经图翼)及《金鉴》均有引述,唯独无一例用灸坠胎的实例。《外台秘要》记载了妊娠得病欲去子方三首,、落胎去胎方四首,却无用灸去胎之法。若用灸确能去胎,那么极力推崇灸法的王焘为何不予记载?《类经图翼)虽言欲取胎可灸肩井、合谷、三阴交,但这三个腧穴却并未列入孕妇禁灸穴。
禁灸穴的发展
自晋《甲乙经)最早提出了26个禁灸穴后,其数量后世基本上有增无减,至清代总数达82个。
在禁灸穴数量增多的同时,许多腧穴又应用于临症治疗,且以后世医家对《甲乙经》所载禁灸穴的使用尤多。从查阅的文献资料看,晋以后医家取用了《甲乙经》所载心俞、鸠尾、脑户、风府、天府、渊腋、白环俞、伏兔、人迎、承泣10穴。可见古代医家并未为先人之言所拘,同时也说明禁灸穴在古时亦是相对的,并非绝对不能灸。
在古代禁灸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重要分支,即妇女禁灸穴,这类腧穴共14个。《甲乙经》首先提出石门“女子禁不可灸”,“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外台秘要》记载了水分、下脘为孕妇禁灸穴。《类经图翼》提出20岁以上妇女禁灸命门,“灸恐绝子”,又补充了孕妇禁灸上脘、中脘、建里、气海、中极、幽门、梁门、天枢、大敦及大都10穴。由上看出,妇女禁灸穴多为任脉腧穴。其原因乃古人重在强调对妇女,尤其孕妇要保护阴血,因任脉为阴脉之海,又主胞胎,胎儿全赖母体阴血以发育,若在孕妇任脉施灸,有竭阴伤血之虞。虽然历代医籍未载用灸去胎的实例,但提出孕妇禁灸穴本身意味着古代医家认识到在这些穴位上施灸可能会引起坠胎,或对胎儿及孕妇产生有害影响,这不能不说是灸法治疗学的进步,直至今日仍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足三里:成人的养生保健大穴
关于小儿禁灸穴,古代也有论述。《类经图翼》引他人之言说小儿禁灸足三里,80岁以后方可灸,否则会导致疾病,《金鉴》进一步补充说足三里“小儿忌灸,恐眼目不明,惟三十以外方可灸之,令眼目光明也。”历代文献记载灸足三里以治疗疾病的实例不胜枚举,《千金》更言吴蜀之人常灸三里以获防病保健之功,并无小儿灸足三里而致目疾的佐证。笔者以为,此言重在提示对无病小儿,要慎灸足三里。因小儿乃纯阳之体,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经,妄施艾火,恐致阳气过盛,易生疮疡,或灼伤阴液。
禁灸探讨
隔姜灸
综观历代文献记载,各家对《甲乙经》所述禁灸穴基本上认识一致,其余则多有出入,在临症治疗时,即使《甲乙经》所言禁灸穴也有取用者。如何看待古代的禁灸穴呢?
应当肯定这些禁灸穴是古医家临症教训的总结,还应该看到古代灸法和当代灸法的差别,古时多用瘢痕灸,而今人多用非化脓灸、间接灸和艾条灸,因此,不能轻易否定古代的认识;同时,也要意识到由于古代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有限,会把某一疾病自然发展的结果,或因施灸不当所致的恶果归咎于所灸腧穴。我们应当在借鉴古人认识的基础上,对禁灸穴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免责声明:文章仅供学习参考,如涉及用药灸疗,请在执业医生指导下施治。
⊙投稿信箱:
qq.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