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是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东部、广州市东部,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西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新知识城。
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年撤县设市,4年2月撤市设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个行政村和55个社区,常住人口.68万。辖区内的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广州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增城区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联合国和谐城市提名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之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全面小康10大示范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市”等称号。
7年12月14日,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区。
一、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称为南越(又称南粤),增城区属南越。
秦始皇33年(公元前)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
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自乾隆时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二,和帝置郡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县,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旧志俱言县始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但经历多年,并无人去考证。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代移东官郡治于增城。
隋开皇九年()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其后经历唐、南汉、宋、元、明、清等多年,广州名称多次改变,增城始终都是广州的属县。
民国元年()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年划入粤中区,年改属惠阳专区。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年划归广州市管辖。
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
4年2月12日,国务院同意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区域为增城区的行政区域,增城区人民政府驻荔城街道惠民路1号。
5年5月29日下午,增城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城市总人口人,其中:沙庄街道人,荔城镇人,正果镇人,三江镇人,石滩镇人,仙村镇人,沙埔镇人,新塘镇人,永和镇人,宁西镇人,朱村镇人,镇龙镇人,中新镇人,福和镇人,派潭镇人,小楼镇人。
年,增城市辖沙庄1个街道和荔城、正果、三江、石滩、仙村、沙埔、新塘、永和、宁西、朱村、镇龙、中新、福和、派潭、小楼15个镇。
年2月19日,增城市将原来的16个镇(街)撤并为6镇3街道:撤销荔城镇、朱村镇,设立荔城、增江、朱村3个街道;撤销镇龙、福和2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中新镇;撤销三江镇、沙庄街道,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石滩镇;撤销永和、仙村、沙埔、宁西4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新塘镇。调整后:(1)荔城街道:管辖原荔城镇湘江、继梅、凤凰、沿江、西园、兴发、开园、富鹏、金竹、雁塔等10个居委会,庆丰、蒋村、迳吓、群爱、新联、金星、西瓜岭、太平、三联、五一、光明、明星、桥头、棠村、莲塘、棠厦、木潭、龙角、庆东、罗岗、夏街、隔塘、城丰、廖村等24个村委会和原仙村镇吓岗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有10个居委会和25个村委会,总面积.71平方千米,总人口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人。办事处驻原荔城镇政府驻地。(2)增江街道:管辖原荔城镇东湖、桥东2个居委会,光耀、联益、五星、光辉、东方、西山、陆村等7个村委会和原小楼镇白湖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有2个居委会和8个村委会,总面积49.48平方千米,总人口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人。办事处驻址另行选定。(3)朱村街道:管辖原朱村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有1个居委会和12个村委会,总面积94.3平方千米,总人口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人。办事处驻原朱村镇政府驻地。(4)中新镇:管辖原中新、镇龙、福和3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有3个居委会和49个村委会,总面积.62平方千米,总人口10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人。镇政府驻原中新镇政府驻地。(5)石滩镇:管辖原石滩镇、三江镇、沙庄街道的行政区域范围,共有3个居委会和46个村委会,总面积.25平方千米,总人口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人。石滩镇政府驻原石滩镇政府驻地。(6)新塘镇:管辖原新塘、永和、仙村(吓岗村除外)、沙埔、宁西5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有16个居委会和75个村委会,总面积.48平方千米,总人口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283人。镇政府驻原新塘镇政府驻地。
二、行政区划
从明代《永乐大典·广州府增城县之图》得知,明初增城县(包括今龙门县)除县城外,境内划分为6个巡检司及12个里。其后里改为都,都下设图。清代依明代旧制。民国期间初期依旧,后改都为区,区下设乡。
建国初分为7个区,年撤区改设2个镇和16个乡。年改称镇乡人民公社,年撤销公社,改为区公所。
年又改为镇,至年,共有15个镇,分别是荔城镇、新塘镇、永和镇、仙村镇、沙埔镇、宁西镇、石滩镇、三江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福和镇、朱村镇、中新镇及镇龙镇。
年2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区划为3个街、6个镇(即将荔城镇划分为荔城街和增江街,朱村镇改为朱村街,永和、沙埔、宁西、仙村镇并入新塘镇,福和、镇龙两镇划入中新镇,三江、沙庄两镇街并入石滩镇)。
年4月,将中新镇内原镇龙镇全境及新塘镇内原永和镇境内的贤江、禾丰、新庄、永岗4个行政村划入广州市萝岗区(今黄埔区)。
2年6月,原并入新塘镇的永和、宁西分离出来成立了永宁街道,仙村也分离出来重新成立仙村镇。
3年,调整行政区划,下辖4个街道和7个镇:
4街道:荔城街道、增江街道、朱村街道、永宁街道;
7镇:中新镇、石滩镇、新塘镇、小楼镇、派潭镇、正果镇、仙村镇。
三、自然资源
水资源增城水系属珠江支流东江水系,水资源相当丰富。流域面积超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东江、增江、西福河等3条,超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官湖河、兰溪水、派潭河、二龙河、雅瑶河和金坑河等6条。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1毫米,径流量19.8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客水.5亿立方米(其中增江的龙门水28.7亿立方米,东江北干流.8亿立方米),主客水合计约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2万多立方米,居全省前列。除地表水外,地下水资源亦较丰富,全境地下水蕴藏量超过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约2亿立方米。南部还有潮水进入。
土地资源增城境内各类土地比较齐全,照国家土地分类规定,一二级地类齐全,三级地类除个别特殊土地外都存在。一级地类中,农业用地.78万亩,占84.91%;建设用地29.87万亩,占12.33%;未利用地6.69万亩,占2.76%。
矿产资源铁矿分布于新塘、派潭、腊圃等地。钛铁矿分布于派潭。锡砂矿属外生成矿作用生成的次生锡砂矿床。分布在中新、小楼、派潭等地。其中灵山储量为0多吨,高滩储量为吨,兰溪储量为多吨。钨矿分布在派潭、兰溪等地。铜矿分布在派潭车洞、乌烟屋及正果地区。辉铋矿分布在正果地区。方铅矿分布在派潭车洞、乌烟屋。金矿成因类型不明。分布在永和、派潭、镇龙等地。
铌、钽分布在派潭、车洞等地河谷阶地,属次生冲积砂矿床。锆英石分布于派潭。独居石是含铈的原生矿物,其次是稀土矿,可能是次生矿床。分布在派潭江田村,储量多吨。小楼镇内亦有分布。铝土矿属外生沉积矿床。分布在新塘、正果境内。黄铁矿属于内生成矿作用矿床。分布在派潭。水晶、石英属内生成矿作用矿床。石英也可以成为石英砂矿床,是次生的矿物。分布于永和、派潭、镇龙等地。
钾长石(又称长石)属内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物。它的次生矿物叫高岭土又称瓷土。分布于正果白面石、乱石坑等地的储量万吨,棠下大圳储量2.4万吨。高岭土分布在朱村横塱。石灰石分布在派潭高滩等地。煤属沉积矿床,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地层。在派潭高滩、灵山的储量为多万吨。其次是泥碳土,它是一种劣质煤,可以制作化肥。派潭鹅兜储量1.6万多吨,莲塘储量多吨。
生物资源植物
增城区共有多种植物。主要有: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椤、原叶木莲、绣球莤、白桂木、天冬、香附、防杞、土常山、茅根、土茯苓、岗梅、鸡骨草、千斤拔、巴豆、一枝黄花、淡竹叶、金钱草、三桠虎、野扁豆、七叶一枝花、十大功劳、两面针、野葛、桑寄生、闹洋花、金银花、金樱子、狗脊、鸡血藤、牛大力、黑老虎、野菊花、五指毛桃、白花蛇舌草、田基黄、益母草、岗稔、草莓、岭南酸枣、黄牙果、山柑、山楂、荠菜、野苋、马齿苋、狗肝菜、厥菜、车前草等。
其中: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椤、原叶木莲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绣球莤、白桂木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动物
兽类主要有:豪猪、黄猄、松鼠、芒鼠、树鼠、野猪、狐狸、猫狸、斑林狸、穿山甲、果子狸、野兔、水鹿、水獭等。其中:斑林狸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鸟类主要有:白鹇、喜鹊、画眉、乌鸦、夜莺、鹰、鹤、鹧鸪、鹦鹉、鸳鸯、翠鸟、草鹗、领角鹗、林雕、雉鸡、白鹭、相思、燕子、布谷鸟、鸬鹚、猫头鹰、啄木鸟、绿皇小鸟、花头鸺鹠等。其中:白鹇、鹰、鹤、鹦鹉、鸳鸯、猫头鹰、雉鸡、翠鸟、草鹗、领角鹗、林雕、花头鸺鹠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爬行类与两栖类主要有:蜥、龟、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水蛇、五步蛇、青竹蛇、过山风、烙铁头、虎纹蛙(田鸡)、剌胸蛙(石蛤)、泽蛙、蟾蜍、蛤蚧等。其中:巨蜥、蟒蛇属国家一级保护运动,虎纹蛙、蛤蚧、金钱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鱼类主要有:塘虱、黄鳝、鳖、河蟹、鲶鱼、河豚、鳜鱼、泥鳅、脊尾白虾、娃娃鱼等。
四、人口民族
民系构成增城史前已经有人类活动,在荔城街百花林发现的古石器就是明证,但客家人迁入增城却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年。据新编《增城县志·人口卷》记载,较早迁入增城的客家人是北宋进士古成之的祖父古全望家族,于南汉大有七年(公元年)从广东河源迁至福和古屋,距今约年。在明代,又分别有邓、郑、潘、夏、罗、朱等姓氏客家人从外地迁入增城。可见,在明代以前,已经有不少客家人迁入增城。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却是明末清初,这是被史学家称为客家人迁移第四次、第五次高潮期。
编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年)的《增城县志》记载了客家人明末清初入增的情况:自明季兵荒迭见,民田多弃不耕。入版图后,山寇仍不时窃发,垦复艰难。康熙初,伏莽渐消,爰谋生聚,时则有英德、长宁人来佃于增。对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未几,永安、龙川等县人亦悄悄至。当清丈时,山税之占业浸广,益引嘉应州属县人杂耕其间,所居成聚。而杨梅、绥福、金牛三都尤多。在这一时期,迁增的客家人有数十姓之多,来源既有江西、福建等外省的,但更多的是来自粤东、惠州及粤北等地的客家人,基本奠定了今天增城客家人分布的格局。
至9年,增城地区客家居民已达30万之众,超过本区户籍人口的40%;在9个镇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的永和、宁西等地区;在本区个村中,纯客家村有90个,粤客杂居的有74个,合计个,约占全区村落的55%。
民族成分据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城区有38个民族,比年的第四次普查多19个。汉族人口占总人口98.67%,少数民族占1.32%。市内聚居的有汉畲两族,其他各族多是因工作关系陆续迁入,散居在各镇街。
增城畲族原称瑶族,年8月经中央民族调查组定为畲族,聚居于市东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是广州地区唯一的畲族聚居村,年人口人。
人口统计至年,是人口增长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0.67‰。至年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增长11.8‰。原因是年9月以后农村实行“1.5孩”政策,即一孩是男性的不再批生二孩;一孩是女性的,够间隔期可再申请生育二孩。1至年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为4.6‰。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工作真抓实干,落实各项措施和制度,有效控制和减少计划外人口的出生。年,增城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
1年末,增城区户籍总人口84.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业人口61.33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人。全年出生人数人,死亡人数人,人口出生率13.25‰,人口自然增长率8.79‰。
五、交通
公路增城地域内有国道G、G,省道S、S、S、S,广深高速、广惠高速和广园东快速路,以及荔新公路,构成公路线网的主框架,同众多的县道、乡村公路连接一起,组成交通网络。
至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5公里,比年增加公里。在公路线网中,有高、快速公路64公里,一级公路89公里,二级公路公里。市境同广州衔接的有国道G、G、广深高速、广惠高速和广园东快速公路,共设13个出入口,同东莞市衔接的有国道G、广深高速、广园东快速和省道S,同惠州市衔接的有国道G、广惠高速、省道S,共设4个出入口,同从化衔接的有省道S、S、S,共设4个出入口。
2年,增城区公路通达里程公里,其中,国道56.78公里,省道.63公里,县道.95公里。
铁路广深铁路路经过增城区南部新塘、沙埔、仙村、石滩、三江5个镇,里程共28公里。
年12月28日,广深铁路扩建成中国第一条三线并行、全程封闭的准高速路,开行时速公里的准高速列车。年6月,广深准高速铁路双线实现全线电气化。年,广深准高速铁路进行四线扩建工程。
航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大陆三大国际航空枢纽机场之一,旅客吞吐量居中国第二、世界第十九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级枢纽机场之一,飞行4F级。
航运增城区境内航道有10条,总长公里。
广州港务局在增城区设增城管理处和新塘管理处。其中增城管理处辖区有增城、官海、石滩、正果等4个港口,共有码头7个、泊位9个,岸线总长米,最大靠泊能力为吨级船舶,一般可靠泊吨级船舶,最小的可靠泊15吨级船只;有生产用港口企业8家,年货物吞吐量为.9万吨。新塘管理处辖区有港口1个,码头13个,泊位53个,岸线总长米,最大的新塘口岸码头可靠泊0吨级船舶,一般的可靠泊~吨级船舶;有生产用港口企业16家,年货物吞吐量为.8万吨。
地铁广州市政府拟建和在建多条地铁线路,如广州地铁13号线,广州地铁16号线和广州地铁21号线等。建成后将为增城区乃至整个广州市的城市提供一个高速稳定的发展动力,填充了增城区轨道交通的空白,将为广州城市实现人口向东转移的战略规划提供契机;并能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和更好地连接广州市中心区域。
广州地铁21号线(建设中)
广州地铁13号线(建设中)
广州地铁16号线(规划中)
广州地铁6号线东延段(规划中)
公交增城区城区内公交线路(4年2月)
增城区现已建成多条市区公交车、区内公交车、广增线(县际公交化客车)等多条公交车线路,方便区内的市民出行。
截至4年2月,已建成线路总共61条:
市区公交车(主要连接广州市中心至增城区新塘镇,4条线路)
广增线(县际公交化客车,17条线路)
城区内公交车(主要行走于增城区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11条线路)
新塘镇内公交车(主要行走于增城区新塘镇内,14条线路)
各镇间公交车(穿梭于各镇街,15条线路)
以上所有公交线路除去广增线外,均能享受广州市老人优惠乘车。部分线路不可使用羊城通。
增城区内的公交车分别由广州市荔通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市粤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广州市运输有限公司增城分公司、广州市第二公共汽车公司增城分公司这4家公汽公司运营。
六、社会事业
教育截至1年,增城区共有幼儿园93所,在园幼儿2.69万人,3-6周岁入园率92.1%。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所,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分别为7.19万人和4.86万人;公办普通高(完)中10所,在校学生2.12万人。1学年,增城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残疾儿童入学率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毛入学率.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15%,基础教育各项指标达到广州市中上游水平。高考继续稳居广州十二区市的中等偏上位置,上线率达89.39%。
1年园区在校中职学生达到50人,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壮大,增城区共有3所民办独立本科学院和5所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达到7.84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36万人。
场馆截至8年,增城区主要的文化阵地有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博物馆、增城广场展览长廊、艺都影剧院等。7年,开设增城数字图书馆,录入书籍23万册,相当于一座中型图书馆的藏书量。增城区建有文化广场44个,总面积98.5万平方米。6年,占地30多万平方米的增城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增城区9个镇街文化站全面达标,拥有特级文化站4个(新塘镇、荔城街、小楼镇和石滩镇),一级站2个(派潭镇和朱村街),二级站3个(中新镇、正果镇和增江街)。
通信1年,增城区邮电业务收入19.1亿元,增长4.95%。年末电话用户29.79万户,减少1.15万户。1年末以电信部门网络路线为出口的互联网宽带用户15.07万户,增长33.2%。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6万户。
卫生1年末,增城区共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个,床位张,卫生技术人员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人,药师人,检验师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城乡区域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体育1年,增城区共举办、协办市小学生篮球赛、初中高中大中专学校田径运动会、农民篮球赛、“体彩杯”网球邀请赛、四地跆拳道精英赛、“市长杯”羽毛球赛和乒乓球赛等大型群体活动近30项赛事。在各镇街建设篮球场71个、健身路径28条、乒乓球张、健身苑2个、健身小广场1个;维护、检修、更换健身路径、篮球场一大批,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健身环境。至1年底,增城区公共体育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公共体育面积达3.67平方米。
1年,增城区连续20年荣获“广东省体育突出贡献奖”,成功承办了1年全国射击(飞碟)总决赛。1年的国际、国内赛场上,增城籍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12项次、亚军3项次、季军3项次,全国冠军19项次。
社团截至8年,增城区现有艺术团队12个(增城歌舞团1个、增城民乐团1个,增城市合唱团10个);曲艺社个;年来先后成立9大协会社团,分别是增城市荔乡诗社(年成立)、摄影家协会(年成立)、增城市楹联学会(年成立)。音乐舞蹈家协会(1年成立)、书法家协会(3年成立)、美术家协会(3年成立)、增城市作家协会(年成立)、民间文艺家协会(6年成立)、电视艺术家协会(6年成立)。
七、文化
方言增城境内汉语方言主要有两种:粤语增城话与增城客家语。据年调查,全区人口人,其中广府人人,占59.39%;客家人人,占40.61%。增江鹤洲与荔城下罗岗蔡屋有多人在村内讲闽南话,对外讲广州话、增城话或普通话。正果畲族村民人,有99%在村内讲畲语,95%以上对外讲粤语和客家语,35%左右能讲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民歌增城境内客家人口约占总人口40%,客家山歌甚为流行。有客家八音合奏《水底摸鱼》,客家流行歌《摘茶红妹》、《后生要打拼》,客家小调《桃花开》、《思恋歌》以及《客家平板》等;增城也以竹板山歌《夸老公,赞老婆》、山歌剧《舞春牛》、客家歌舞《请到白水仙境来》等作品。
八、旅游景点
截至8年,增城区经过四次文物普查,共有历史文物点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增城市文化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广州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广州市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增城区“舞火狗”已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貔貅舞”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工艺”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图片牛牯嶂牛牯嶂因山体像伏于地上的牛而得名,位于派潭镇北部,海拔米,为增城区第一高峰。整个山体盘亘数十公里,北与龙门县交界。山上多古木、奇石、峭壁、瀑布,还有不少岩洞,大的可容数百人。山顶经常云雾缭绕,但秋高气爽时登临,可俯瞰增城全境山河,珠江口、虎门以及广州市区亦朦胧可见。牛牯嶂牛牯嶂
白水山白水山位于朱村街,距荔城街20公里,有公路通达。主峰海拔米,山势陡峭,景致秀美,为古代增城八景之一。主峰南麓有一泓清泉,雨季泉水外溢,从峭壁间隙泻落,远眺犹如绿色帷幕上挂着一条白色绸带,故俗称白水带。明代,山上曾建一寺,名栖云寺,可惜已圮,但遗址周围的参天古木犹在。白水山
南香山南香山古称南樵山,与粤中名胜西樵山、东樵山鼎足而立。位于新塘镇内原宁西镇境。海拔仅米,但山势巍峨,且突兀于平川之上而更引人注目,在东江汇入珠江口一带的航船上亦能瞧见其雄姿,故又被称为珠江口的“天然航标”。山上自然胜景有“石室”、“石庵”“无底潭”和瀑布等,历代文人墨客多在此流连、吟唱。明代大儒湛若水(甘泉)于嘉靖年间在山上莲花座(土名)建“莲洞书院”收徒讲学。南香山
湖心岛湖心岛位于正果镇西湖滩村,是增江上游的一个江心岛屿。距增城区的中心荔城街20公里,有公路通达。岛内浓荫如盖,幽深宁静,总面积约亩。岛之上游,是龙门永汉河汇入增江处,相传名叫“二龙争珠”的地方是东汉增城建县时县城所在地。岛之下游2公里处于年建有水力发电站的拦江闸坝,使原狭长淤浅的河道成为宽阔渊深、绮丽迷人的平湖。湖心岛
海蚀洞海蚀洞是陆地上的红沙岩长期受海浪冲蚀所形成的岩洞,位于增城区境南沿新塘口岸码头附近的一座山丘上,为增城新八景之一,名曰“古海遗踪”。洞长20米,阔、高均为2.5米,洞之尽头是一隅石崖,崖下有一石台,犹如神殿(昔人依这一天然殿台建一寺,名“依岩寺”)。海蚀洞
牛围嶂牛围嶂是一座小山谷,位于中新镇福和联安水库东侧,有公路通达。昔时人们从谷口登嶂顶,要绕九座小山包、转九个曲弯,故又称为“十八弯”。山体高约米,其南向山下是一片平畴,因而显得高峻雄伟。在山谷中约米高的峭壁上有瀑布分三层飞泻而下,注入谷底的一座深潭,潭状似饭甑,称为饭甑潭。雨季,瀑布向深潭冲击发出的轰隆声响,震得山鸣谷应,谷口两公里外都能听到。九、地方特产
迟菜心
增城迟菜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增城传统的农家品种,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菜心之王”的美誉。增城迟菜心为冬天种植和收成的蔬菜,经过90~天才能收割,因其时至深冬才上市,比一般菜心要迟,所以称为迟菜心。俗话说:“冬至到,菜心甜。“品质特性:叶片绿色或浅绿色,叶面皱或稍皱,背部叶脉明显;叶柄白色或淡绿色;叶片、叶柄、菜薹披蜡质白色粉状物;菜薹有沟纹,主薹长35厘米—45厘米、直径2—3.3厘米,重约克,绿色或淡绿色,花蕾多,清甜少渣,清香爽脆
增城丝苗米
增城丝苗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素有“中国米中之王、米中碧玉”之称,与增城挂绿荔枝齐名。米粒细长苗条,晶莹剔透,泛丝光,油分及蛋白质含量丰富。米饭香、软、滑,饭味浓郁、可口而驰名岭南,饮誉海内外。品质特性:增城丝苗米禾苗茎叶幼细,抗旱力较强,秆较高,尤其适宜种植于山区沙质浅脚田或有山泉灌溉的梯田;谷壳金黄色,有的品种为黄褐色,谷身较修长,谷粒末端呈关刀尾状,米粒晶莹,泛丝光,无腹白,米行细长苗条,油分及蛋白质含量丰富;米粒爽脆、润滑、松软,饭味芳香而特别可口
“增城挂绿”荔枝
增城挂绿荔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荔枝最佳品种之一,主产于广东增城。“增城挂绿”外壳红中带绿,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荔枝都环肉质特别爽脆,清甜有微香,品质极优,果实较耐贮藏。由于挂绿荔枝异常珍贵,1年在挂绿广场举行的挂绿珍果拍卖会上,一颗“西园挂绿”荔枝拍出了55万元的高价,成为全球最昂贵的水果,一举打破了世界吉尔斯记录。增城挂绿荔枝的主要特点:长势壮旺,枝条节间较稀疏且脆;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果实近卵圆形或近圆形,单果重14.4~29.5克,果皮暗红带绿色条纹;果肉白蜡色,质爽脆
增城乌榄
增城乌榄,“增城十宝”之一,历史悠久,栽培广泛,品种丰富,主要有油榄、西山榄、左尾榄、黄庄榄、杂榄、早榄、三方榄、东心榄、青乌榄、软枝榄和方秋榄等品种。乌榄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经济效益高,栽培管理易,单株产量高,寿命长、粗生。乌榄全身都是宝,,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榄角、榄盅或加工榄油,还可以制成优质活性炭活或雕刻成工艺品。品质特性:增城乌榄因果身尾部有点偏左,故又名“左尾”。它与其他品种乌榄相比,具有皮薄、肉厚(占全果60%以上)、肉纹幼嫩、油质适中、榄肉含油12%~28%,味道芳香等特点
派潭凉粉草
增城历来盛产凉粉草,与荔枝、丝苗米、乌榄并称为“增城四宝”。其中北部山区派潭镇产量最多,品质最佳。派潭凉粉草具有叶浓、枝幼,色黑而有光泽的特点,含粘胶质丰富。用它制作的“凉粉糕”,呈透明墨茶色,有特殊香味,拌上糖浆爽滑可口,是盛夏理想的清热解暑食品。凉粉草还可作药用,其性凉,味甘淡,能防治中暑、感冒、高血压,对骨节疼痛亦有一定的疗效。派潭凉粉草早负盛名,种植广阔,每逢收获季节,各地商贾前往收购囤积,然后远销港澳地区及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皮脆肉爽焖烧鸡
皮脆肉爽焖烧鸡小楼镇向北走,约15分钟即到派潭。初到派潭,万不可忘记下车在大排档里尝上一碗山水豆腐花。派潭山好水好,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里的豆腐特别嫩滑,做成客家风味的煎酿豆腐,效果一流。但派潭最出名的还数皮脆肉爽的烧鸡。随着味蕾的直觉,走进山边一家高坡头烧鸡店,闻得烧鸡香满庭院。老板透露烧鸡秘制法原始地道,用柴烧红煤炉,放入原只增城本地生鸡离火高温焖烧15分钟,由于基本不用炭火,鸡身不容易烤焦,而且没有烧炭味,鸡香自然浓郁。但是要鸡吃起来惹味,关键还是生鸡在焖烧前用特制的酱汁浸泡全身
三江全牛宴
三江全牛宴三江镇的“全牛宴”晚餐,是增城的一绝。一头牛,身上除了牛毛、牛齿不能吃之外,其他的东西全都能做成菜,名曰“全牛宴”。全桌十二个菜,都与牛牛关系密切,有牛鞭汤、秘制牛脚、胡椒浸牛柏叶、精炒牛生肠、胡椒炒牛欢喜、牛脑煎蛋、生煲牛肉饭等,承惠元,虽然标榜“可供七至八人用餐”,但实际上十三四人撑饱了肚子还可以打包回府。美其名为“牛荔枝”、“牛欢喜”等公牛母牛的生殖器官,早已烹饪成一道道具有撩阳火、挑阴气功效的菜式了。秘制牛脚,剥去了牛蹄甲,用酱料焖得入味,香香辣辣,火候控制得恰当
水晶粉葛
水晶粉葛粉葛又名鸡齐、甘葛等,为多年生落叶藤本豆科植物,葛浑身是宝,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神农本草经》记载,葛有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伤寒、温热头痛、烦热消温、泄泻、痢疾、风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等病症的治疗。当今人们崇尚绿色消费,以回归大自然。因此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研究开发保健食品,葛粉美食热正在世界各国兴起,通过分离深加工的葛粉、葛膏、葛冻、葛汁等葛产品,在日本、东南亚、欧美市场十分热销。葛粉制作的口服液、葛冻罐头、葛根混合精、葛粉大红肠,特别受妇女、儿童和老人欢迎
西山乌榄
西山乌榄乌榄,是增城市名优土特产,其中荔城镇西山村所产的品质特佳,历来闻名中外。西山乌榄因果身尾部有点偏左,故又名“左尾”。它与其他品种乌榄相比,具有皮薄、肉厚(占全果60%以上)、肉纹幼嫩、油质适中、味道芳香等特点。用西山乌榄制成的油榄豉是一种地道的乡土美食,享有“山蚝豉”之美称。此外,西山乌榄出仁率高,每担榄仁比一般品种多出半公斤多,为取榄仁的最好品种。西山乌榄始种于明朝万历年间,在荔城普遍种植。近年每逢收获季节,个体商贩设点收购,经过加工后出口及转销外地,产量供不应求
增城榄雕
增城市盛产乌榄和白榄,乌榄则是增城的四件宝之一。乌榄除了能制成咸榄角、油榄角、五香榄角等之外,榄核还是制作榄雕的好材料。 增城榄雕属于雕刻工艺中的一种,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榄雕工艺始创于增城新塘镇,在清代是历年的贡品。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是清代咸丰年间新塘老艺人湛谷生雕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被称之为雕刻之王。在船底上雕刻了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全文,共字,同时人物造型非常精致、维妙维肖。如今这件稀世珍宝珍藏在增城市博物馆内
增城小楼冬瓜
增城小楼冬瓜个头大,“增城十宝”之一皮黑肉厚,产量高,具有清热解暑、利尿的功效。鲜食菜式丰富多样,亦可制成瓜干、瓜条、瓜蓉等产品。主销于江浙一带,远销台湾、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品质特性:小楼冬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卷须,能爬蔓,叶子大,开黄花。果实球形或长圆柱形,表面有毛和白粉,皮深绿色或浅绿色,是比较常见的蔬菜。中医学认为,冬瓜味甘而性寒,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清胃降火及消炎之功效,对于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水肿腹胀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皮和种子可入药
正果腊味
增城正果腊味,”增城十宝“之一,选用当地农户土生土长的新鲜猪肉作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不含色素和防腐剂,经过天然生晒风干而成,肉质鲜美、色泽好、口感极佳。品质特性:正果腊味品种丰富,有腊鱼、腊鸭、腊猪头皮、腊肉、腊肠等,其中腊肠包括有杞子腊肠、瑶柱腊肠、劲辣腊肠、冬菇芝麻腊肠、润肠、辣瘦肠等十多个品种,正果腊味统一采用本地优质土猪肉作原材料,严格按照卫生标准生产,配以上乘配料和传统配方,经自然生晒,自然风干而成,品质上乘,香气扑鼻,口感极佳,食之香脆、清甜而不腻、味道胜人一筹
水库鱼头
镇龙以水库鱼扬名还得拜镇内的金坑水库所赐,水库里丰富的水产资源吸引了一众尝鲜食客慕名而来。在水库旁最老牌的食肆“田基美食”,老板巧妙地引来了水库水在塘中放养各式鱼类多达十数种,有鲶鱼、生鱼、桂鱼、官鱼、边鱼等,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重达20斤的大头鱼。而且店家还精心打造全鱼宴,将一尾大头鱼从鱼头到鱼骨都按不同方法炮制,让食客尝尽了鱼滋味。首先大鱼头要清蒸,务求使鱼头的鲜味原汁原味送入口中,而且据介绍说,水质受污染的河流,鱼头的鲜味会丧失,甚至可能吃出煤油味
增城丝苗鸡饭
凡去过增城的朋友,对增城鸡饭都不会陌生了,就算没吃过,光是看到朱村公路两旁密布的吃鸡饭的大排档,已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增城丝苗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朱村丹邱大岗村丝苗米更是“增城四宝”之一。用增城最好的米和增城最好的鸡煮出来的鸡饭,增城人会自豪地说,这是天底下最好的饭。增城鸡饭的关键是要选靓米。米粒要细长,无腹白、白心和背白;米色要晶亮透明呈玻璃状;颗粒要均匀,整齐美观;油质要鲜明,这才称得上靓米。而烹调的鸡饭的秘诀则在于,将饭煮至六七成熟后,将已经用调料腌好的鸡放到饭上面一起蒸,
增城仙进奉荔枝
增城仙进奉荔枝(区域品牌)-增城区农产品推广中心品质特色增城仙进奉荔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荔枝最佳品种之一。以肉厚多汁,蜜香甜著名。在增城有过百年栽培历史,清代为宫廷贡品供皇帝品尝。品质特性:增城仙进奉荔枝树形半圆头型,较开张,树势中等。迟熟,果实在7月上中旬成熟,比糯米糍迟熟7~10天。果实扁心形和心形,果肩耸起,果皮颜色鲜红,皮厚而韧,裂果少;果较大,平均单果重25克;果肉厚,蜡黄色,有蜜香味,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19.1%,总糖含量16.2%,可滴定酸含量0.11%,维生素C含量30毫克
增城糯米糍荔枝
增城糯米糍荔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良品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果肉丰厚,口感嫩滑,味极清甜,核瘦小,自然糖分高,含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有多种滋补功用,是不可多得的岭南佳果。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熟。民谣称:“趁圩不买荷包饭,拣树先寻糯米糍。”深受市民群众欢迎,尤其是广东省外的市民尤其钟爱。品质特性:增城糯米糍其枝条柔软下垂,叶披针形、叶缘呈波纹状,先端渐尖;果大,均重25克,扁心形;果皮鲜红色,较薄;龟裂片明显凸起,呈狭长形,纵向排裂,裂片峰平滑,果肩一边显著突起,果顶浑圆;
客家焗鹅
增城有一半的本地人与一半的客家人,因此这里的客家风味亦很地道。客家焗鹅是先将整只的鹅放在锅里滚动,直至六七成熟,再放进香菇等林林总总的配料,与鹅一起翱至熟,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鹅,香料可以渗透到鹅的肉里,较为入味,另一方面鹅肉肥而不腻。价钱:约一百多元钱一只。中新客家焗鹅的选材有两个关键:一是走地老鹅,保证肉质质量;二是鹅只大小要保证在七到八斤重,确保鹅不会太肥腻或过瘦。要炮制一道美味焖鹅不简单,首先以花生油、蒜头、姜片起锅,把美味酱油抹遍整只鹅,煎至金黄色,
白水寨番薯
白水寨番薯是增城市农产品中特有的品牌,以派潭独特的水土培育,营养丰富,一般为紫色芯,淀粉含量特别高,淀粉颗粒小,肉质细滑,含糖量高,具有筋少味甜,黄肉绵紫肉香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后口感更显香甜。该品种在客家地区山坡上种植,在山区镇种植面积较大,山区纯朴的自然条件,以有机肥为主的客家种植方式,给予各种农家产品最优质、最天然的品质保证。经科学研究发现,蕃薯内含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钙、钠、磷、铁和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等。其中胡萝卜素含量等同胡萝卜,维生素含量相当于柑桔,整体营养素质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