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内面
颅底内面分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三部分。
(枕内隆凸)
颅底内面
(一)颅前窝
颅前窝容纳大脑半球额叶,正中部凹陷,由筛骨筛板构成鼻腔顶,前外侧部形成额窦和眶的顶部。颅前窝骨折伤及筛板时,常伴有脑膜和鼻腔顶部粘膜撕裂,引起鼻出血和脑脊液外漏,并伤及嗅神经导致嗅觉丧失;骨折线经过额骨眶板时,可见结膜下出血的典型症状。
(二)颅中窝
颅中窝呈蝶形,可区分为较小的中央部(鞍区)和两个较大而凹陷的外侧部:
1.蝶鞍区:位于蝶骨体上面,为蝶鞍及其周围区域。该区主要的结构有垂体、垂体窝和两侧的海绵窦等。
(1)蝶鞍:包括前床突、交叉前沟、鞍结节、垂体窝、鞍背和后床突。
(2)垂体: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借漏斗和垂体柄穿过鞍膈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相连。垂体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发生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压增高。垂体在冠状断面和矢状断面上均呈横置的肾形,在横断面上,整个垂体呈椭圆形,垂体前叶呈肾形。
垂体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发出的细小分支。垂体门脉系统将下丘脑产生的垂体释放和抑制激素输送到垂体前叶,以控制垂体激素的分泌。垂体的静脉注入海绵窦。
(3)垂体窝:顶为硬脑膜形成的鞍膈,鞍膈的前上方有视交叉和经视神经管入颅的视神经。垂体前叶的肿瘤可将鞍膈的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垂体窝的底,仅隔一薄层骨壁与蝶窦相邻。垂体病变时,可使垂体窝的深度增加,甚至侵及蝶窦。
垂体窝的前方为鞍结节,后方为鞍背,垂体肿瘤时,两处的骨质可因受压而变薄,甚至出现骨质破坏现象。
垂体窝的两侧为海绵窦,垂体肿瘤向两侧扩展时,可压迫海绵窦,发生海绵窦淤血及脑神经受损的症状。在垂体肿瘤切除术中,要注意避免损伤视神经及视交叉、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
(4)海绵窦:位于蝶鞍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由硬脑膜两层间的腔隙构成。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行。颅底骨折时,除可伤及海绵窦外,亦可伤及颈内动脉和展神经。窦内间隙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小的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两侧海绵窦经鞍膈前、后的海绵间窦相交通,故一侧海绵窦的感染可蔓延到对侧。
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海绵窦一旦发生病变,可出现海绵窦综合征,表现为上述神经麻痹与神经痛,结膜充血以及水肿等症状。窦的前端与眼静脉、翼丛、面静脉和鼻腔的静脉相交通,面部的化脓性感染可借上述通道扩散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与血栓形成。
海绵窦的内侧壁上部与垂体相邻,垂体肿瘤可压迫窦内的动眼神经和展神经等,以致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瞳孔开大及眼球突出等。窦的内侧壁下部与蝶窦相邻,故蝶窦炎亦可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
海绵窦的后端在颞骨岩部尖处,分别与岩上、下窦相连。岩上窦汇入横窦或乙状窦,岩下窦经颈静脉孔汇入颈内静脉。窦的后端与位于岩部尖处的三叉神经节靠近。海绵窦向后还与枕骨斜坡上的基底静脉丛相连,后者向下续于椎内静脉丛。椎内静脉丛又与体壁的静脉相通,故腹膜后隙的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至颅内。
海绵窦(冠状切面)
2.颅中窝外侧部:容纳大脑半球的颞叶。眶上裂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眼神经及眼上静脉穿行。在颈动脉沟外侧,由前内向后外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分别有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及脑膜中动脉通过。
在弓状隆起的外侧有鼓室盖,由薄层骨板构成,分隔鼓室与颞叶及脑膜。在颞骨岩部尖端处有三叉神经压迹,三叉神经节在此处位于硬脑膜形成的间隙内。
(三)颅后窝
颅后窝由颞骨岩部后面和枕骨内面组成。在3个颅窝中,此窝最深、最大,容纳小脑、脑桥和延髓。窝底的中央有枕骨大孔,为颅腔与椎管相接处,延髓经此孔与脊髓相连,并有左、右椎动脉和副神经的脊髓根通过。颅内的3层脑膜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的3层被膜相互移行,但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边缘与枕骨紧密愈着,故硬脊膜外腔与硬脑膜外腔互不相通。枕骨大孔的前方为斜坡。在枕骨大孔的前外侧缘有舌下神经管,为舌下神经出颅的部位。枕骨外侧部与颞骨岩部间有颈静脉孔,舌咽、迷走、副神经和颈内静脉在此通过。
颞骨岩部后面的中份有内耳门。内耳道位于颞骨岩部内,从内耳门开始行向前外,至内耳道底。后壁微凹,上壁、下壁及前壁光滑。其内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迷路动、静脉通过。在内耳道入口处,面神经运动根贴在前庭蜗神经前上方的凹槽内,中间神经夹于蜗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根之间;在内耳道中部,中间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根合成一干,越过前庭蜗神经的前面。至内耳道外侧部,前庭蜗神经分为前庭神经和蜗神经,面神经干位于它们的上方。在内耳道底,面神经、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的分支分别通过相应的孔区进入内耳。在硬膜外经岩骨入路中,保护内耳道的硬膜完整,是防止面、听神经损伤的关键。
枕内隆凸为窦汇所在处,横窦起自窦汇的两侧,在同名沟内,走向颞骨岩部上缘的后端,续于乙状窦。乙状窦沿颅腔侧壁下行,继而转向内侧,达颈静脉孔,续于颈内静脉。乙状窦与乳突小房仅以薄层骨板相隔,术中凿开乳突时,注意不要伤及乙状窦。
颞骨岩嵴附近的结构(凿去部分骨质,显露面神经)
小脑幕是由硬脑膜形成的宽阔的半月襞,位于大脑半球枕叶与小脑之间的大脑横裂内,并构成了颅后窝的顶。小脑幕圆凸的后外侧缘附着于横窦沟及颞骨岩部的上缘,达后床突而告终;其凹陷的前内侧缘游离,向前延伸附着于前床突,形成小脑幕切迹。小脑幕切迹与鞍背共同形成一个卵圆形的孔,环绕着中脑。小脑幕切迹上方与大脑半球颞叶的海马旁回钩紧邻。当幕上的颅内压显著增高时(如颅内血肿),海马旁回钩被推移至小脑幕切迹的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使脑干受压,并导致动眼神经的牵拉或挤压,出现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轻瘫等体征。
枕骨大孔的后,上方邻近小脑半球下面内侧部的小脑扁桃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因受挤压而嵌人枕骨大孔时,则形成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将危及患者的生命。
硬脑膜窦
颅底的孔
颅底的孔及其穿过的结构
位置孔
穿过结构
颅前窝
筛孔
嗅神经
视神经管
视神经
眼动脉
颅中窝
眶上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分支
展神经
眼上静脉
破裂孔(颈动脉管)
颈内动脉
圆孔
上颌神经
卵圆孔
下颌神经
棘孔
脑膜中动脉
颅后窝
枕骨大孔
脑干延髓(下连脊髓)
椎动脉
舌下神经管
舌下神经
颈静脉孔
乙状窦(接颈内静脉)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内耳门
前庭蜗神经
面神经
往期推荐
局部解剖学——颅部(一)局部解剖学基础——头部参考资料:《局部解剖学》第8版,刘树伟、李瑞锡主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