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5日-27日,第六届全国干眼学术会议于美丽的厦门盛大召开,作为一年一度的眼科盛会,在这里,名家荟萃,新观念、新进展、新技术于此碰撞,激起学术火花。期间,参天举行了“双重促泌全面稳定——丽爱思?开启干眼治疗新时代”卫星会,由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医院刘祖国教授和复旦大医院徐建江教授主持会议,医院洪晶教授和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李炜教授带来学术讲座,分享“从泪膜稳态看黏蛋白在干眼中的作用”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策略”,以及丽爱思?在干眼治疗中的作用。
会议主持:刘祖国教授、徐建江教授
会议伊始,会议主持刘祖国教授表示,黏蛋白是近年来干眼治疗的热点,随着促泌剂丽爱思?的上市,为眼科医生治疗干眼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今天会议将从泪膜稳态和睑板腺功能来探讨黏蛋白的作用,以及黏蛋白缺乏的治疗。
01
从泪膜稳态看黏蛋白在干眼中的作用
洪晶教授主要从“黏蛋白与泪膜稳定性”、“干眼与泪膜稳定性”、“黏蛋白与干眼”、“由黏蛋白看干眼治疗”四方面讲解了从泪膜稳定看黏蛋白在干眼中的作用。
①
黏蛋白与泪膜稳定性
黏蛋白分为跨膜型黏蛋白和分泌型黏蛋白,其中分泌型黏蛋白具有保水、保护和利于脂质层均匀分布的功能,而跨膜型黏蛋白起到锚定和润滑作用。二者均对泪膜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黏蛋白与泪膜稳定性密切相关。
②
干眼与泪膜稳定性
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将干眼定义如下: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从这个定义可看出“泪膜不稳定”是重要的病理环节。目前一致认为泪膜不稳定是干眼发病的核心病理机制,会导致角、结膜上皮损伤,而角、结膜上皮损伤进而加剧泪膜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
③
黏蛋白与干眼
几乎所有累及角结膜上皮细胞的病变或损伤均可导致黏蛋白缺乏。诸如眼表炎症、化学伤、热烧伤、眼表药物/防腐剂毒性、多次眼表及内眼手术、视频终端综合征等危险因素可直接导致黏蛋白缺乏,影响泪膜稳定性。而不同原因的干眼,均可间接导致黏蛋白缺乏。
④
由黏蛋白看干眼治疗
根据中国干眼共识,黏蛋白缺乏型干眼的治疗首选促进黏蛋白分泌药物。研究发现,3%地夸磷索钠通过与P2Y2受体结合,激活Ca2+通道,分别促进结膜杯状细胞和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和水液。研究表明干眼患者使用3%地夸磷索钠治疗前后泪液中蛋白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同时可提高干眼患者泪液分泌量达39.2%。
02
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策略
李炜教授主要从“MGD与脂质异常型干眼关系”、“MGD治疗”、“丽爱思?在MGD治疗中的作用”三方面出发,讲解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临床诊疗策略。
①
MGD:脂质异常型干眼的最主要原因
MGD是一种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脂分泌的质或量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弥漫性睑板腺病变,临床上可引起泪膜异常和眼表炎性反应,从而导致眼部刺激症状,严重时可能损伤角膜而影响视功能。
我国新版干眼共识指出,脂质异常型干眼是由于脂质层的质或量出现异常而引起,其中,MGD是脂质异常型干眼的最主要原因。
②
MGD治疗: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联合,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联合
DEWSII提出干眼分步治疗,物理治疗和局部促泌剂为其不可或缺治疗环节;中国专家共识()提出MGD治疗原则为防治病因、物理治疗、控制感染、抑制炎性反应、对症治疗。中国干眼专家共识:治疗(年)提出,脂质异常型干眼药物治疗可应用人工泪液、局部促进泪液分泌剂、局部除螨药物、抗菌药和(或)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物理治疗可采用湿房镜;还可采取眼睑非药物等其他治疗。
③
丽爱思?:增加睑板腺面积,改善MGD干眼的泪膜稳定性
关于丽爱思?在MGD治疗上的应用,国外已相继有多项研究发现,丽爱思?增加阻塞性MGD患者的睑板腺面积,改善MGD干眼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和泪膜破裂时间,改善MGD干眼患者的睑脂评分和睑板腺缺失面积总评分,增加MGD干眼患者的脂质层厚度。
李教授分享道,丽爱思?在MGD治疗中的可能机制有两点:①丽爱思?通过腺管上皮细胞高表达P2Y2受体对睑板腺直接作用;②丽爱思?促进黏蛋白和水液分泌,改善眼表微环境。
会议末,徐建江教授对两位讲者的精彩授课给予高度点评,指出丽爱思?在干眼治疗上的重要意义,对丽爱思?给干眼治疗带来的显著疗效表示肯定。双重促泌,全面稳定,丽爱思?可谓开启干眼治疗新时代。最后,徐教授对参天制药于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