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药理学
第一节总论大纲要求:
以下内容均要求
(1)眼科给药途径及用药方法
()眼局部药代动力学和药剂学
(3)眼科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眼科给药途径及用药方法
眼科除了全身给药外,主要采用眼局部给药方式,以便充分发挥药物在眼局部的药理作用,并减少其全身不良反应。
精眼局部给药包括眼局部外用、眼周注射眼球内注射。全身给药包括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
眼局部外用是指将滴眼液滴人结膜囊内或将眼膏涂人结膜囊内或眼险皮肤上。应注意正确的用药方法。药液滴入结膜囊后易流失,维持时间短,生物利用度相对低。涂眼膏时将其涂在下穹隆结膜囊内,作用比滴眼液缓慢持久,但影响视力。
眼周注射是指将药液直接注人球结膜下、球筋膜下或眼球后。注射时患者常有一定疼痛。
用微眼球内注射是将药液直接注入眼球内,包括前房或玻璃体腔内。眼球内注射的危险性很大,一般针对极严重的眼内感染病例,而且其他途径给药的治疗无明显疗效时才考虑使用。用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与其他临床学科使用的方法相同。
眼局部药代动力学和药剂学
眼科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眼组织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的问题。掌握眼局部用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会有助于更好地合理使用眼科药物。
(一)滴眼剂这种给药途径能使眼前段较快达到适当的药物浓度,又不引起全身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与全身给药相比具有明显优点。滴眼剂滴眼后在受体部位的可利用性决定于结膜囊内药物动力学药物对角膜的通透性、药物在眼内的分布和清除率。
1.结膜囊内药物动力学药物滴人眼后首先与结膜囊内泪液混合,才能通透角膜向眼内转运。正常时结膜囊最大可容纳0pl液体,其中泪液约为7~9μl,因此最多可容纳约10ul的药液。市售的滴眼剂每滴大小平均30ul,超过正常结膜囊容量,因此滴药后约一半药物从结膜囊溢出。大部分存留在结膜囊内的药物由于眨眼产生的泵浦作用进人泪道而排出。药物在泪液中丢失的离峰时间是滴药后头几分钟内。这不仅减少了眼内药物利用量,而且通过鼻咽部黏膜将药物吸收到全:身血液循环而产生全身副作用。
滴入结膜囊内的药物在泪液中的饱和度会明显地影响到药物对角膜的通透量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角膜前泪腆是-种流动很慢的液体层,依靠眨眼运动与滴人的药物混合。药物在结膜囊内保存时间也是药物在泪膜中饱和程度的决定因素。
.角膜通透性角膜是脂质水脂质的夹心层,上皮和内皮细胞层脂质含量比基质层约大倍。这种结构使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层,但水溶性制剂则不能通过。水溶性物质容易通透角膜基质层。药物通透角膜各层能力的差别构成了一种选择性通透屏障,只有药物具有水溶和脂溶两种特点时,才能通透完整的角膜。药物具有集中于角膜不同层次的倾向。一些药物可能在这些层次中降解,而另一些可能暂时贮存于角膜内。因此角膜起到了药物贮存所的作用,也成了药物转移进人房水的限制因素。
药物的结构与性质也影响到药物在角膜的通透性。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和离子主要通过角膜上皮细胞间隙进人眼内,能够通过的最大微粒直径为1.0~.5nm。大于此直径的药物在角膜的通透性受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溶解度等因素影响。
3.影响药物浓度的眼内因素前房中一部分药物弥散进人血液循环而被清除,或随房水外流而排出。一些药物进入眼内后由于某些组织,如晶状体囊膜和玻璃体膜的屏障作用,使药物
难以进人玻璃体和晶状体内。另有一部分药物与不同的眼部组织结合,从而阻止药物到达受体部位。例如有些药物进人眼内后易与葡萄膜黑色素相结合,形成药物黑色素复合物使药物暂时失去活性。但有效的游离型药物又可从药物黑色素复合物中不断地游离出来而发挥作用。些药物可在眼组织中被代谢。绝大多数药物经代谢失去药理活性。但有少数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只有经代谢后才转变为有活性的物质,这类药物称为前药(predrug),如治疗青光眼的药物地匹福林、前列腺素行生物。
滴用的药物经眼外排出眼内清除、组织结合或灭活作用后,只有-小部分最后到达适当的受体部位,发挥药物作用。
4.滴眼剂的使用方法和处方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1)使用方法:滴多种药物时,相邻两种药物应间隔5分钟以上,否则第二种药物会将第一种药物冲洗掉。滴药后在内眦部压鼻泪管,可防止药物进人鼻泪道,减少鼻黏膜吸收药物后所引起的副作用。滴眼后请患者闭眼休息数分钟,可减少药物因眨眼产生的泵浦作用进人泪道而丢失,减少药物全身吸收,增加眼部吸收。
()赋形剂:药物的赋形剂会影响到药物在泪液中的丢失率、角膜前泪膜中药物饱和度、药物与角膜接触时间,从而影响到药物在角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与角膜接触时间的一种方法是应用眼膏。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增加泪液黏度,使药物均匀分布,减少表面张力,减少药物排出的速率。
(3)pH:药物配方中pH会影响该药物的脂、水溶解度之比,从而影响到对角膜的通透性。弱碱性药物在pH较高时容易通透角膜,而弱酸性药物在pH较低时通透角膜较好。溶液的pH也会影响到药物稳定性和患者滴药后的舒适度。
(4)浓度:当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药物在角膜的通透性也随之增加。当超过一定范围时,虽然浓度增加但药物的角膜通透性并不增加,甚至减低。当药物浓度过高时,相当量的药物进人泪道被吸收,会增加全身不良反应。
(5)添加剂:药物的添加剂,如氯化苯甲羟胺,不仅具有抑菌作用,而且具有表面活性作用,可降低非极化药物的表面张力,使它们更容易地与角膜前泪膜混合,而使角膜对药物的吸收增加。
(6)分子量:分子量大于的药物角膜吸收能力很差,但大多数眼药的分子量较低。
(二)眼周注射眼周注射将药物注射于眼球旁组织,可使药物不通过结膜和角膜上皮的屏障而大量进入眼内。眼周注射给药后,药物可经巩膜浸润扩散进入角膜基质层,由此通过角膜内皮层进人前房内;或者在巩膜扩散的药物通过前房角小梁组织、睫状体基质或前玻璃体膜进人眼内。眼球旁注射可使药物在晶状体虹膜隔的部位达到治疗水平的浓度,对于不能通透角膜的脂溶性差的药物特别有用。
(三)眼内注射眼内注射可使药物即刻以有效浓度进人到作用部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眼内注射的创伤危险性极大。唯一明确的适应证是感染性眼内炎时给予抗生素。眼组织耐受抗生素的量很小,因此应注意注射药物的性能和剂量。
(四)全身治疗全身给药后,药物首先进人血液系统。随着血液循环将药物输送到眼部各组织。结膜血管可使药物输送到眼球的外部。虹膜和睫状体毛细血管可将药物输送到房水。角巩膜缘毛细血管和存在于房水中的药物可进人角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的毛细血管可使药物进人视网膜和玻璃体。但药物对眼内的通透性受到药物生物利用度、血清蛋白结合率和血眼屏障的影响。
1.药物生物利用度全身用药(主要是口服)的生物利用度表示药物被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性能,包括吸收速率和最终吸收的药量两个方面。药物的吸收速率快、被吸收的药量大,药物的血浓度就高,进人眼内的药量也就高。反之就低。
.药物血清蛋白结合率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在不同程度上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药物血清蛋白复合物。由于其分子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无法进人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内。药物血清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眼内通透性差。
3.血-眼屏障血液中的药物进人眼内必须通过血眼屏障。血眼屏障由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的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等组成,这些组织的细胞间联合为紧密联合。药物穿透这血一眼屏障的能力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高的药物容易通透这一屏障。当血眼屏障崩溃时,如眼内炎、前房穿刺或眼内手术后,可明显提高药物的眼内通透性。
眼科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年6月公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证、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根据药品的安全性,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非处方药按照“安全有效、慎重从严、结合国情、中西药并重”的指导思想和应用安全、疔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原则,进行反复遴选、审评并确定。在年7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药目录中,眼科的用药有色甘酸钠滴眼液、磺胺醋酰钠滴眼液、硫酸锌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红霉素眼膏、酞丁安滴眼液和眼膏、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职称考试开启倒计时
3天
考前大家都在做??
押题-道,是老师根据历年真题考点编写的。非常有针对性
圈题-道,是专家老师根据今年的考试预测的题目。
第二节常用药物大纲要求:
(1)青光眼用药(包括抗代谢药物)
()抗菌药物(抗菌谱、作用机制、给药途径、副作用)
(3)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4)非甾体抗炎剂
(5)肥大细胞稳定剂及抗组胺剂
(6)局部麻醉剂
(7)治疗干眼药物
(8)减充血剂
(9)灌注液
(10)诊断制剂
(11)黏弹性物质
(1)纤维蛋白溶解剂
(13)凝血酶
(14)抗纤溶药
(15)角膜保存剂
青光眼用药(包括抗代谢药物)
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眼压。治疗青光眼的药物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所用药物的浓度和次数应根据每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青光眼患者的眼压、视盘和视野的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上应当使用最小量的药物来达到控制眼压和防止视神经、视野进一步损伤。
(一)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这类药物的作用是减少房水生成,分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和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两类。前者如噻吗洛尔、贝他根、美开朗,后者如贝特舒,是相对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应熟悉这些药物的常用浓度剂量、用法、作用时间和副作用。
(二)肾上腺素能兴奋剂这类药物有肾上腺素,可直接兴奋肾上腺素a和β受体。其降眼压作用机制是增加房水排出,也能部分地减少房水生成。
常用浓度为1%,每日次。地匹福林又称双特戊酰肾上腺素,是肾上腺素的前体药。它在肾上腺素的结构上增加两个三甲基乙酸基团,使脂溶性增加,角膜通透性比肾上腺素强17倍。临床所用浓度为0.1%,每日1~次。适应证与肾上腺素相同,但副作用较少。
阿法根(溴莫尼定)是相对选择性a受体兴奋剂,滴眼后可促进房水外流和减少房水生成而降低眼压。
(三)拟胆碱能药物用于治疗青光眼的拟胆碱能药物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大类。
1.毛果芸香碱为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能药物。应熟悉其降眼压作用机制、常用浓度剂量、作用时间和副作用。
.碘依可酯为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能药物,能抑制胆碱酯酶,因此能增强拟副交感神经作用。它对胆碱酯酶的作用不可逆。应了解其降眼压作用机制、常用浓度、剂量、作用时间和副作用。
碳酰胆碱可直接作用于睫状肌胆碱能神经末梢,又能抑制胆碱酯酶,间接地增强胆碱能神经的作用。因此它是具有直接和间接作用的拟副交感药物。应熟悉其降眼压作用机制、常用浓度、剂量、作用时间和副作用。
(四)碳酸酐酶抑制剂(CAI)
抑制睫状体中的碳酸酐酶可减少房水生成。口服的CAI可明显地降低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临床应用的CAI都是磺胺的衍生物,口服给药
后小时和静脉注射后0分钟达最大作用,口服后最大作用维持4~6小时。CAI用于局部用药不能控制眼压的病例。但副作用较多,如钾耗竭、胃部不适、腹泻剥脱性皮炎、肾结石、气短、疲乏、酸中毒、四肢麻木等。
目前已有局部滴用的CAI,可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有多佐胺(dorzolamide,添素得)、布林佐胺(brinzolaminde,派立明)可供滴眼。
(五)拟前列腺素药物拉坦前列腺素(latanoprost)是种选择性前列腺素PP受体兴奋
剂,通过增加房水经葡萄膜巩膜通道外流而降低眼压。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可以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眼压药物联合应用。其浓度为0.%,每晚滴用一次。滴药后3~4小时即有降眼压效果,8~1小时可达最大作用。使用本品几乎无严重副作用发生。
眼部副作用主要有局部充血角膜点状浸润和虹膜颜色加深。此外,贝美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均可促进葡萄膜路径弓
流而起到降眼压作用。
(六)高渗剂用于急性青光眼或一些内眼手术前需要降低眼压时。它通过增加血浆渗透压,使玻璃体容积减小而降低眼压。用药后副作用常见,与所用药物和给药方式有关。常见的副作用有多尿、头痛、背痛、头晕、腹泻、迷糊、心血管负担过重和肺水肿等,应用口服制剂后
常有恶心、呕吐。临床常用的高滲剂有50%甘油盐水、45%异山梨醇酯、0%甘露醇、30%尿素。
(七)抗代谢药物抗代谢药物可抑制结膜下成纤维组织增生,减少瘢痕形成,促进形成房水外流的巩膜瘘管,提高难治性青光眼眼外滤过术的成功率。常用的抗代谢药物有氟尿嘧啶(5-FU)和丝裂霉素C(MMC)。熟悉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副作用等。
抗菌药物(抗菌谱、作用机制、给药途径、副作用)
眼科抗感染药包括抗细菌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一)抗细菌药物,细菌侵入是眼部感染的常见原因。了解引起眼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和抗细菌药物的抗菌谱,对正确选择抗细菌药物十分重要。抗生素和磺胺滴眼液或眼膏常用于治疗外眼感染,如细菌性结膜炎、睑腺炎、睑緣炎和细菌性角膜溃疡等。滴用抗细菌滴眼液或眼膏的次数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也可应用抗生素进行眼周注射或眼内注射,治疗严重的
眼内感染。使用抗生素时应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应遵循国家发布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原则来选择。常用的抗生索和磺胺滴眼液或眼膏有:
1.局部应用的抗生素一些抗生素全身应用时毒性大,已不再全身应用,但眼局部使用时仍有满意效果,副作用又不大。这些药物如杆菌肽红霉素、新霉素、多黏菌素B等。还有一些抗生素仍在广泛地全身应用,但也有眼局部制剂可供使用,如四环素类药物(常用的有0.5%四环素和金霉素眼膏)、庆大霉索、妥布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利
福平等。应当熟悉其抗菌谱、常用剂量和用法。
.局部应用的磺胺类药物磺胺类滴眼液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其优点为:可抑制革兰阳性和阴性两种菌;价钱相对低;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小;长期应用后不像抗生素那样有继发真菌感染的可能。眼科最常用的磺胺类药物有磺胺醋酰钠滴眼液,浓度为15%或30%,每日3~6次。
(二)抗真菌药目前可供临床应用的有纳他毒素、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等。应当熟悉其抗菌谱、常用剂量和用法。
(三)抗病毒药目前常用的有碘苷(疱疹净)、利巴韦林(三氮核苷、病毒唑)和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更昔洛韦(丙氧鸟苷)等。应当熟悉其作用机制、常用剂量和用法。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巩膜炎、眼眶炎症假瘤、视神经炎Graves眼病等炎症性或免疫性疾病。带一般选用口服方法治疗,初始剂量应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类型、炎症严重程度、患者自身因素等决定,一般为1~1.mg/(kg.d),待疾病有所控制时应逐渐减量,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此类药物的副作用,如肥胖、生长发育延迟或停滞、股骨头坏死、胃肠道溃疡、血糖升高等。
近年来应用玻璃体腔注射醋酸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注射液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新生血管青光眼等,可以达到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以及减少眼内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但应用中还需注意眼压升高、白内障、眼内炎、出血、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毒性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
醋酸曲安奈德又称丙酮氟泼尼松龙、丙酮去炎松等,其作用与去炎松相似,其抗炎和抗过敏作用较强且较持久,肌注后作用可维持~3周,在眼内停留时间也较长。具有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6岁以下儿童禁用。
眼局部滴用的适应证是眼前段炎症,例如过敏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泡性结膜角膜炎、角膜基质炎、虹膜睫状体炎、浅层巩膜炎和巩膜炎等。
各种糖皮质激素具有不同的抗炎活性。波尼松龙的抗炎活性是氢化可的松的4倍,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的抗炎活性为氢化可的松的5倍。抗炎活性强的糖皮质激素即使在用量减少的情况下,副作用并不减少。
对于严重炎症,开始时应每1~小时滴用糖皮质激素1次。当反应炎症控制良好时可逐渐减量,并尽可能减少用药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长短应根据各种疾病的具体情况确定,有的只需几日,而有的需要数月。
眼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增加单纯疱疹病毒的活性、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发生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和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这些副作用在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时较少发生。应当对长期眼部滴用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索的患者密切随访。
常用的眼部滴用的糖皮质激素有:0.5%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滴眼液、1%醋酸泼尼松龙(prednisolone)混悬液、0.1%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滴眼液.0.1%氟美松龙(flu-orometholone)滴眼液等。
(二)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顾固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巩膜炎、服眶炎症假瘤、Graves眼病等免疫反应所致的疾病。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FK麦考酚酸酯等,近年来还有一些生物制剂也开始用于治疗一些对常规免疫抑制剂无反应的免疫性眼病,主要有a干扰索、抗肿瘤坏死因子的抗体或肿瘤
坏死因子的可溶性受体。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应排除和确定感染性疾病及患者所患的基础性疾病,要了解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弱、主要的副作用及治疗时间,并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和定期的实验室检查,以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非甾体抗炎剂
非甾体抗炎药没有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口服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都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但有发生胃部刺激和出血的可能。眼部滴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制剂已有上市,有较好的眼部生物利用度,而且毒副作用较少。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阻止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索,从而减少炎症反应。0.03%氟比洛芬滴眼液(欧可
芬,lurbiprofen)可用于白内障手术时防止缩瞳作用,0.5%酮咯酸氨丁三醇(安贺拉,Ketorolac)已用于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0.1%双氯芬酸(diclofenac)和0.1%恭普洛芬滴眼液(普南朴灵,pranoprofen)已用于治疗内眼术后的炎症反应及解除角膜屈光手术后的疼痛和畏光。
肥大细胞稳定剂及抗组胺剂
除了糖皮质激素和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可治疗过敏性结膜炎之外,还可应用一些过敏介质阻释药和拮抗药进行治疗。如色甘酸钠可抑制过敏原诱发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止组胺、慢反应物质释放。%~4%色甘酸钠滴眼液可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和其他过敏性眼病,通常用药后几天见效,但对急性症状的治疗无效。眼部常用的抗组胺药有0.05%左卡巴斯汀(立复汀)滴眼液,0.3%非尼拉敏滴眼液(那素达),0.05%依美斯汀(依米汀)滴眼液。
局部麻醉剂
(一)表面麻醉剂滴人结膜囊内的表面麻醉剂药液能麻醉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眼科的一些检查和治疗,如测量眼压、前房角镜和三面镜检查、去除结膜或角膜异物和縫线结膜或角膜的小手术和探通泪道等,须滴用表面麻醉剂。常用的表面麻醉剂有0.5%丁卡因,%~4%利多卡因,0.4%盐酸奥布卡因(倍诺喜)。
(二)浸润麻醉和传导阻滞麻醉剂向皮下或较深部组织中注射药液,麻醉感觉神经末梢及纤维,称为浸润麻醉。根据眼科手术部位和种类不同,有眼轮匝肌麻醉、球结膜下麻醉、球筋膜下麻醉、眼肌麻醉和皮下麻醉。将药液注射于神经干周围或神经干内,麻醉该神经支配的区域,称为传导阻滞麻醉,如球后麻醉。眼科常用于浸润麻醉和传导阻滞麻醉的麻醉剂有利多卡
因和普鲁卡因等。作用较长的麻醉剂有布比卡因。这些麻醉剂只要规范应用,是很安全的。
但如果麻醉药液在注射部位快速大量地吸收,特别是意外地注人血管内可能发生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对此应有足够了解和重视。识血淋
布比卡因或麻卡因,其眼科常用浓度为0.75%,为长效局部麻醉剂,起始作用慢,持续作用长达6~10小时。目前常用0.75%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1:1混合液进行眼轮匝肌和球后麻醉,既能起效快,又能维持长时间的麻醉作用。
治疗干眼药物
人工泪液和眼用润滑剂的配方中含有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凝胶等。这些药物在治疗干
燥性结膜角膜病变时很有用。
减充血剂
十、血管收缩剂和减充血剂
血管收缩剂和减充血剂中常含有0.13%麻黄碱、0.1%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或0.05%~0.15%四氢唑啉,可收缩结膜表层血管,减轻或消除眼红。而且它们还可减轻因烟雾等引起的眼部刺激症状和眼痒。
灌注液
本小节暂不做整理
诊断制剂
在眼科临床中,需用些染料帮助诊断。%荧光素钠溶液单次滴眼或滤纸条染色于结膜囊,有助于发现角膜浅层的损伤。以10%荧光素钠静脉注射进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发现眼底的一些病变。干燥性结膜角膜病变时结膜的损伤和失活的角膜上皮可被1%盂加拉红着染,有助于诊断。%台盼蓝可用于白内障手术中的囊膜染色,从而有利于手术中的撕囊操作。
黏弹性物质
本小节暂不做整理
纤维蛋白溶解剂
本小节暂不做整理
凝血酶
本小节暂不做整理
抗纤溶药
本小节暂不做整理
角膜保存剂
本小节暂不做整理
职称考试开启倒计时
3天
考前大家都在做??
c-6.4,0-1.3,.8-16.3,7.L90.9,8.5c1.1-.6,1.7-5.4,1.7-8.4c0-1.-10-.-.-.S48.,61.8,48.,74c0,5.9,.3,11.,6,15. l-0.7,9.9c-.7-1.-5.8-1.9-9-1.9c-1.,0-.,10-.,.s10,.,.,.s.-10,.-.c0-6-.4-11.5-6.3-15.5 l0.6-9.8c.8,1.3,6,.1,9.3,.1c6.,0,11.9-.6,15.9-6.7l.9,16.5c-0.9,.4-1.4,5.1-1.4,7.8c0,1.,10,.,.,. c1.,0,.-9.9,.-.c0-6-.4-11.5-6.3-15.5l1.3-8.6c.6,1,5.4,1.6,8.3,1.6c1.,0,.-10,.-.S.7,7,.4,7z M4.6,.7c-7.8,0-14.1-6.3-14.1-14.1c0-7.8,6.3-14.1,14.1-14.1s14.1,6.3,14.1,14.1C38.7,.3,3.4,.7,4.6,.7zM70.4,88. c-7.8,0-14.1-6.3-14.1-14.1s6.3-14.1,14.1-14.1c7.8,0,14.,6.3,14.,14.1S78.,88.,70.4,88.zM,18c-7.8,0-14.1-6.3-14.1-14.1 s6.3-14.1,14.1-14.1s14.1,6.3,14.1,14.1S.8,18,,18zM.4,63.3c-7.8,0-14.1-6.3-14.1-14.1S.6,35,.4,35 s14.1,6.3,14.1,14.1S.,63.3,.4,63.3z"style="fill:#FFD8A3;">课后小练A1/A型题1.使用下列哪种眼科给药途径时,可使药物即刻以有效浓度进入到作用部位?()
A.滴眼剂
B.眼内注射
C.全身治疗
D.眼周注射
E.结膜下注射
[解析]:眼内注射可使药物即刻以有效浓度进入到作用部位,非常直接有效,在这一点上,有着其他给药途径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考生应明确,在大多数情况下。眼内注射的创伤危险性极大,目前惟--明确的适应症是感染性眼内炎。另外,眼内注射应严格遵循规定浓度,以防高浓度药物对角膜内皮及视网膜的毒性作用。[答案]:B
.有关角膜药理学特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角膜基质层脂质含量比上皮和内皮细胞层约大倍
B.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角膜.上皮细胞层
C.水溶性物质容易通过角膜内皮细胞层
D.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角膜基质层
E.水溶性物质容易通过角膜上皮细胞层
[解析]:角膜是脂质-水-脂质的夹心层,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层脂质含量比基质层约大倍。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层,而水溶性物质容易通过角膜基质层。只有同时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的物质才容易通过角膜全层。[答案]:B
3.关于药物眼周注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巩膜扩散的药物可通过前房角小梁组织、睫状体基质或前玻璃体膜进入眼内
B.眼周注射药物可使药物不通过角膜和结膜上皮而大量进入眼内
C.眼周注射药物不能使药物在晶状体--虹膜隔的部位达到治疗水平的浓度
D.眼周注射药物后,药物可经巩膜浸润扩散进入角膜基质层,由此通过角膜内皮层进入前房内.
E.对于不能通透角膜的脂溶性差的药物,眼周注射能使该药物能较易进入眼内
[解析]:眼周注射药物可使药物不通过角膜和结膜.上皮而大量进入眼内。眼周注射药物后,药物可经巩膜浸润扩散进入角膜基质层,由
此通过角膜内皮层进入前房内。在巩膜扩散的药物还可通过前房角小梁组织、睫状体基质或前玻璃体膜进入眼内。眼周注射药物能使药物在晶状体一虹膜隔的部位达到治疗水平的浓度。对于不能通透角膜的脂溶性差的药物,眼周注射能使该药物较易进入眼内。很显然,C项的说法与事实相反,是不对的。[答案]:C
4.下列哪项不属于基因治疗策略?()
A.基因失活
B.基因置换
C.基因修饰
D.基因修正
E.基因克隆
[解析]:基因克隆是指筛选出目的基因并大量扩增的一种生物工程基本方法,并非治疗策略。[答案]:E
5.下列哪种基因治疗可用做活体直接转移的基因载体?()
A.沙眼衣原体
B.大肠杆菌
C.腺病毒
D.酵母菌
E.白细胞
[解析]:基因治疗的常用载体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大类,其中非病毒载体包括脂质体、阳离子聚合物和DNA微球体。很显然,非病毒类的备选答案均不对,只有答案C项属于病毒。考生即便不知道腺病毒可作为基因载体,也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答案]:C
6.阿糖腺苷对哪种病毒无效?()
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B.腺病毒
C.牛痘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
E.巨细胞病毒
[答案]:E
7.不属于抗胆碱酯酶药的是()。
A.新斯的明
B.溴化达美
C.依色林
D.异氟磷
E.毛果芸香碱
[答案]:E
8.如果在前房积血治疗中前房内误用了a糜蛋白酶,可能会发生的严重后果是()。
A.前房积血加重
B.虹膜睫状体炎
C.瞳孔缩小.
D.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
E.低眼压
[答案]:D
9.下列哪种药物治疗绿脓杆菌性角膜炎效果差?()
A.哌拉西林
B.头孢噻吩
C.阿米卡星
D.多黏菌素B
E.妥布霉素
[解析]:氧哌嗪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妥布霉素对绿脓杆菌的作用都很强,而先锋霉素一号是第1代头孢菌素类对革兰
阳性菌的作用较强,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较差。故治疗绿脓杆菌性角膜炎效果差。[答案]:B
10.不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是()。
A.阿司匹林
B.保泰松
C.布洛芬
D.双氯芬酸钠
E.曲安缩松
[解析]:曲安奈德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属于甾体类消炎药。[答案]:E
11.眼用注射液有眼周注射液和眼内注射液,在进行眼内注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除了()。
A.作眼内注射的药物均应测试药物对角膜内皮细胞及视网膜的最低毒性浓度,测出每-种药物的安全剂量,方能做出眼内注
射液
B.眼内注射液除了严格控制PH、渗透压外,还应该考虑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营养
C.眼内注射液可含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化学物质
D.眼内注射液要求完全澄清、决不允许有微粒或者异物存在
E.眼内注射液比眼周注射液具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答案]:C
1.眼部用药剂型有()。a.滴眼液b.眼膏c.眼用片剂d.眼用注射液
A.a
B.a+b
C.a+b+c
D.a+b+c+d
E.以上都不选
[答案]:D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药物在眼组织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为眼科药物动力学
B.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眼内,经扩散到达眼部内容物组织,这--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
C.药物于体内代谢失去药理活性,提高极性和水溶性,有利于最后排除眼外及体外
D.进入眼内的药物小部分是由房水循环经巩膜静脉窦进入血流,大部分被眼内容物吸收
E.进入眼内的药物,只有少部分被眼部吸收利用
[答案]:D
往期回顾:
眼球的解剖和生理(纤维膜、葡萄膜)
眼球的解剖和生理(视网膜)
眼球的解剖和生理(眼球内容、眼球的血液循环、视觉生理)眼附属器的解剖和生理(眼睑、结膜、泪器)眼附属器的解剖和生理(眼外肌、眼眶及其相邻结构)视路和瞳孔路的解剖与生理(视路、瞳孔反射路和近反射)眼胚胎学(眼的组织胚胎来源、胚眼的形成、视网膜发育、视神经发育、葡萄膜发育、晶状体发育、玻璃体与晶状体悬韧带发育、角膜和巩膜发育、血管系统发育、眼附属器的发育)光学与视光学基础(物理光学、几何光学、屈光学、调节与几何、正常双眼视)防盲治盲(盲和低视力的标准、世界盲和低视力的现状、我国盲和低视力的现状、几种主要致盲眼病、低视力康复)眼部常见症状体征(眼部常见症状的机制、评价、鉴别与临床意义,眼部常见体征的机制、评价、鉴别与临床意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