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患者女性,67岁。因左眼下睑反复红、肿、痛9个月加重3个月,于年10月18日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左眼流泪2年。年1月9日在外院诊断为“慢性泪囊炎”,行左泪道探通+红霉素眼膏注入,治疗中感左下睑针刺样疼痛伴高度水肿,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治疗数天后好转;40d后左下睑开始疼痛、发硬、肿胀,经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抗生素静脉滴入10余d肿胀消退,但是下眼睑深部仍有隐痛。自此,每间隔15~20d反复发作并接受治疗,直至近3个月来感觉低头时视物遮挡(障碍),触下眼睑有肿块并逐渐增大,遂来我院就诊。
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0.6,双眼睑肤色正常,坐位时左下睑轻度隆起,可触及与睑缘平行的条状肿物,与皮肤无粘连,活动性好,触之后退,触不清肿物表面及其周边状况。低头位时,左下睑隆起明显,可触及与睑缘平行、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捏之有痛感肿块。仰卧位时,双下睑外观基本一致,触不清肿块。泪道冲洗右侧通、左侧不通,有少许黄白色分泌物溢出,双眼角膜清,双晶状体皮质楔形混浊,双眼底小瞳孔下未见异常。
体格检查:BP/85mmHg(1mmHg=0.kPa),心电图正常,余未见异常。
临床诊断:左下睑条状肿物(性质待查)。
年10月19日于我院在局部麻醉下行肿物摘除术。术中所见:与睑缘平行、相距4m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肌层及其下方组织即可感觉组织变硬、色变浅,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用多把止血钳自内而外夹持固定并向上提起病变组织进行分离,切断近内眦部病变组织时见有黄色油膏状物溢出,自其底部向眶深部及外眦部分离时亦可见油脂状物。清除残留病变组织时,发现近外眦部残留较多,再次切除并送病理(图1)。
图1红霉素眼膏误注入眼眶内所致的眶内肿物
病理结果:
大体检查:送检物为一团淡黄色和灰白色瘢痕组织,大小为3.0cm×1.2cm×1.0cm,切面为淡黄与灰白相间,并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腔隙(图2),质地较韧,挤压有浅黄色油脂样物溢出。显微镜下可见纤维、血管、脂肪、结缔组织增生,内有大小不等4个囊腔,囊壁皆由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形成。最大囊腔直径0.3cm,腔隙均无被膜上皮,在囊壁附近结缔组织内可见成团或片状淋巴细胞,还有浆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图3)。
图2光镜下可见两个囊腔(箭头),二者结构相同,均由纤维结缔组织包绕,未见上皮组织成分HE染色×40
图3光镜下可见囊壁附近淋巴细胞浸润,内有浆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箭头)HE染色×
病理诊断: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慢性炎性反应,为眼药膏引起的异物性反应。
讨论
泪道探通+药膏注入是慢性泪囊炎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只要熟悉泪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娴熟操作泪道探通的技巧,泪道探通+药膏注入是能够恢复泪道引流功能同时不破坏泪道导流系统正常结构的[1-3]。但是,鲁莽的探通错路操作将导致药膏以异物的形式持续存在于眶内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变性、渗出、增生,纤维结缔组织、瘢痕组织层层包裹形成眼部肿块[4]。因此,扎实的眼科理论知识和正规的临床操作是治疗方法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卜国弦,著.鼻眼相关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8-40.
2.孙录禄,主编.泪道病的外科治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3-6.
3.王建英.泪道阻塞的综合治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1:-.
4.董郡,主编.病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玻璃体切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1例
右眼崩伤视力急剧下降手术成功病例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一例
左眼无外直肌导致斜视病例一例
双眼青光眼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1例
双眼视物时周围有光晕
高龄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一例
蜂螫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护理一例
双眼睑肿物进行性加重近半年
角膜移植术后感染性结晶状角膜病变
版
权
声
明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眼科医生
每日定时推送8条|中国眼科第一微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