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哥知识之六望诊五官

眼、耳、口、鼻、舌五官,分别与五脏相关联。《灵枢·五阅五使》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观察五官的神、色、形、态变化,可以了解相关脏腑的常与变。

(一)望目

望目是根据双目不同部位的颜色与形态的异常变化来诊察不同脏腑的病变。正常人的眼睛应是不肿不内陷,眼睛黑白分明,视物清楚正确,精彩内含,神光充沛,有眵(chī,俗称“眼屎”)有泪,顾盼灵活。

1、目色:主要是根据五色主病原则判断病性的寒热虚实,根据五轮分属脏腑的原则判断病位。“五轮学说”(如图1-2)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图1-2

正常人眼睑内及两眦红润,白睛色白,黑睛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异常改变如下。

(1)目赤目赤若伴见肿痛,多属实热证。如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白睛发红,为肺火;睑缘赤烂,为脾经湿热。

(2)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多因湿热内壅或寒湿内困,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3)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4)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目眶周围色黑,多因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所致;目眶色黑,伴肌肤甲错,多为瘀血内阻所致;睡眠欠佳也可见目眶发黑。

(5)黑睛灰白混浊为目翳,属外障眼疾。若黑睛深层呈圆盘状翳障,障碍视力,为混睛障,多因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常见于眼外伤及某些全身疾病;若小儿疳积日久也可见目生翳障,表现为目干夜盲,黑睛生翳糜烂,甚则溃破穿孔等。

2.目形

(1)眼睑上下眼睑属脾,上眼睑下垂为体虚,脾胃不好;眼睑浮肿说明垃圾堵塞,肾脏不好。

(2)眼窝凹陷见于吐泻之后,多因吐泻伤津所致;若见于久病重病患者,为脏腑精气衰竭,病属难治。

(3)眼球突出眼突而喘属肺胀,多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眼突颈肿为瘿病(备注: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二)望耳

耳为肾之窍,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也分布于耳或耳周围。耳为“宗脉之所聚”。此外,在耳郭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点。所以耳与全身均有联系,而尤与肾、胆的关系最为密切,望耳可以察知肾、胆和全身的病变。耳部望诊,主要是观察耳郭色泽、形态以及分泌物的变化。

1.耳之色泽

(1)润枯正常人表现为耳郭色泽红润,是气血充足的表现;耳郭焦黑干枯,多属肾精亏虚。

(2)颜色耳郭淡白,多属气血亏虚;耳轮红肿,多属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青黑,多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患者;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2.耳之形态

(1)耳郭形大耳郭外形厚而大,属形盛,为肾气充足;耳郭肿大,伴见色红,为邪气实,多属少阳相火上攻。

(2)耳郭瘦小耳郭瘦小而薄,属先天亏损,肾气不足;耳郭瘦削而干焦,为正气虚,多为肾精耗竭或肾阴不足;耳郭萎缩,为肾气竭绝。

(3)耳轮甲错即耳轮肌肤甲错(备注:甲错是指表皮干枯皱缩或粗糙不平),多属久病血瘀。

3.耳内病变

(1)耳内流脓耳道内流出脓液,其色或黄或青,其质或稠或稀,称为脓耳。有虚实之别,涉及肝、胆、肾三经。实证多因风热上扰或肝胆湿热所致;虚证多因肾阴虚损,虚火上炎所致。

(2)耳道红肿耳道局部红肿疼痛,突起如椒目状为耳疖,多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

(三)望鼻

鼻居面部中央,为肺窍,属脾,与足阳明胃经亦有联系。望鼻可诊肺、脾、胃等脏腑的病变。鼻部望诊应注意观察色泽、形态及鼻内变化。

1.鼻之色泽

(1)润枯鼻端微黄明润,见于新病,为胃气未伤,属病势较轻;见于久病,为胃气来复,属病势向愈。鼻端晦暗枯槁,为胃气已衰,属病重。

(2)颇色鼻端色白,多为气血亏虚;色赤为肺脾蕴热;色青为阴寒腹痛;色黄为湿热。

2.鼻之形态

(1)鼻头肿胀若属红肿或生疮,并感疼痛,属邪热盛,常见于胃热或血热。若鼻及鼻周围皮色暗红或血络扩张,伴丘疹、脓疱或鼻赘,称为酒糟鼻,多因肺胃蕴热,血瘀成渣所致。

(2)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患者;鼻柱塌陷兼眉毛脱落,为麻风恶候。

(3)鼻翼煽动鼻孔两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症状,也称鼻煽。多属肺热,或见于哮病,是肺气不宣,呼吸困难的表现;若重病中出现鼻孔煽张,喘而额汗如油,是肺气衰竭之危候。

3.鼻内病变

(1)鼻流清涕若伴见恶寒发热、鼻塞等,多属风寒表证;若常流清涕,量多,经久不愈,多为鼻子堵塞不通,多因阳气虚弱所致。

(2)鼻流浊涕若伴见恶寒发热,咽痛等,多属风热表证;若常流浊涕,量多不止,其气腥臭,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为鼻渊(鼻窦炎),多因外感风热,或肝胆蕴热上攻于鼻所致。

(3)鼻腔出血称为鼻衄(nǜ鼻出血)。外感引起者,多见于燥热犯肺;实证出血量多、色深红质稠者,多因肝火犯肺,或胃火炽盛,火热上炎,灼伤阳络,迫血外溢所致;虚证出血色淡红而质稀,多因脾不统血,血不循经而外溢所致。个别妇女经期鼻衄随月经周期而作,称为“倒经”,多因肝郁化火犯肺,或阴虚肺热所致。

(4)鼻内赘生物鼻腔内长有状若葡萄或榴子、光滑柔软、带蒂可活动、无痛感的肉状物,为鼻痔(鼻息肉)。若其撑塞鼻孔,则致气息难通。多因湿热邪毒壅结鼻窍所致。

(四)望口与唇

口为饮食通道,脏腑要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望口与唇的异常变化,可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望口唇注意观察其形色、润燥及动态的变化。

1.望口

(1)口角流涎见于小儿,称为滞颐,多属脾虚湿盛。成人见之多为中风口歪不收。

(2)口疮口腔内膜上出现黄白色如豆大、表浅的小溃疡点,周围红晕,局部灼痛者为口疮。多因心脾积热,或由阴虚火旺所致。

(3)鹅口疮若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为鹅口疮,又称“雪口”。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也可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而为。

(4)口之动态正常人口唇可随意开合,动作协调。《望诊遵经》将口唇的异常动态归纳为“口形六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出,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之候。

口噤口闭难开,牙关紧闭,属实证。口噤不语,兼四肢抽搐,多为痉病或惊风;兼半身不遂,则为中风入脏之重证。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兼见角弓反张,多为破伤风患者;新生儿撮口不能吮乳,多为脐风。

口僻口角向一侧歪斜,见于风邪中络,或风中脏腑之患者。

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常见于疟疾初起。

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为动风之象。

2.察唇

唇部色诊与望面色基本相同,但因唇黏膜薄而透明,故其色泽变化比面色更为明显,易于观察。正常人唇色红润,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

(1)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

(2)唇色深红多属热盛;深红干燥,属热盛伤津。

(3)唇色青紫多属阳气虚衰,血行瘀滞。

(4)唇色青黑因寒凝血瘀,或痛极血络郁阻所致。

(5)口唇干裂为津液损伤,多因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所致。

(6)口唇糜烂多因脾胃积热上蒸,热邪灼伤唇部所致;唇内溃烂,其色淡红,为虚火上炎。

(7)唇边生疮红肿疼痛,为心脾积热。

(五)望舌

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望舌可以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分辨病邪的性质,推断病位的深浅,推测病势的进退,它在临床上居极其重要的地位。

望舌应注意光线、伸舌姿势以及染苔等方面情况,以免造成误诊。正常人的舌象应是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其大小、胖瘦、老嫩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质淡红而鲜活,舌苔薄白均匀,揩之不去,其下有根,干湿适中,不黏不腻,临床上称此为“淡红舌,薄白苔”。

1、望舌质舌质即舌之本体,由舌的肌肉、血脉、经络所组成,与体内脏腑、气血、津液关系甚为密切。望舌质对于诊察疾病、判断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舌面脏腑部位分属图

(1)舌神:为舌之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在舌上的集中表现。

有神之舌,表现为舌质荣润红活,光泽而有生气,舌体灵活自如,是脏腑、气血、津液充盛的象征。

(2)舌色:为舌体的颜色,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

①淡红舌:为健康人之色,表示气血调和,无病之象,或见于疾病初起,病情轻浅,未伤气血者。

②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淡白而瘦薄,多属气血两虚,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或有齿痕,多为虚寒证。

③红舌:主热证。舌质鲜红,干燥少津,苍老粗糙,甚或起芒刺,舌苔黄厚,属实热证;鲜红而嫩,少苔或无苔,甚有裂纹者,属虚热证。舌尖独红为心火上炎,舌边红赤为肝胆火旺,舌中红赤为中焦热盛。

④绛舌:主内热深重。舌绛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是热人营血的重要标志;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留气分,未尽入营;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舌体瘦小,或有裂纹,为阴液亏竭,阴虚火旺;舌绛少苔而津润,多为血瘀,是热入营血,热炽津伤,血行瘀滞所致。舌绛而暗红,润泽而洁净,多见于胃酸过多之人。舌尖绛为心火炽盛,舌中干绛为胃火伤津,舌根绛为血热内燥。

⑤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淡紫而润,或带青,或暗,乃因寒邪凝闭,阴寒内盛,血脉瘀阻所致;舌色紫暗,扪之湿润不干,为瘀血;舌尖有紫色斑点为心血瘀阻,舌边有瘀斑为肝郁血瘀,舌中紫暗为瘀阻胃络,全舌紫暗,其瘀血较重。

(3)舌形:是指舌的形体形状,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①老、嫩舌:老舌指舌纹理粗糙者,多主热证、实证;嫩舌指舌纹理细腻者,多主虚证、寒证。

②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湿,胖嫩而舌色淡白属脾肾阳虚,水湿不化之征;胖大而色淡红,或红,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瘦薄舌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瘦薄而色淡白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属阴虚火旺。

③齿痕舌:主脾肾阳虚,阴寒内盛。齿痕而色淡白湿润多为寒湿壅盛;齿痕而色淡红,多属脾虚,或气滞。

(4)舌态:是指舌体运动的状态。与损容疾病有关的有歪斜舌。其主病为风邪中络,肝风内动,挟痰或挟瘀,阻滞一侧经络而致。

2.望舌苔舌苔是指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人的舌苔是由脾胃之气上熏,胃津上潮,凝结于舌面而成;病理舌苔也与胃气之上升有关,但往往是因病变而夹有食浊之气、诸邪上泛而成,所以望舌苔可以推测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邪正的盛衰。

(1)苔质:即舌苔的形质。望苔质,可以分析病邪传变的表、里、寒、热关系。

①厚、薄苔:观察舌苔的厚薄,能帮助了解病邪的轻重及病情的进退。薄苔,多见于健康人,若有病也多主疾病初起,病邪在表;厚苔,多主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积、痰湿等。

②润、燥苔:观察舌苔的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润苔,可见于健康人,或病者津液未伤;滑苔主水湿内停。

③腐、腻苔:观察腐腻,可以察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等;腻苔,多主湿浊,痰饮、食积、湿热等。黄厚腻,多为痰热、湿热、暑热、食滯,以及湿痰内结,腑气不利等;白滑腻,为湿浊、寒湿。

④偏、全苔:观察舌苔之偏全,可以了解病变的部位。全苔,主湿痰阻中;偏外苔(舌尖为外),为邪人里未深,先伤胃气;偏内苔(舌根为内),为表邪虽减,胃滞尚存;偏左右苔,为邪在半表半里,肝胆湿热。

(2)苔色:即舌苔的颜色,望苔色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和胃气的存亡。

①白苔:主表证、寒湿证。薄白苔属正常舌苔,或为风寒湿邪在表的旁证;厚白苔主里证,白厚腻者为湿浊内困,饮食停滞。

2)黄苔:主里证、热证。淡黄苔,为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黄腻苔,为湿热积滯,内阻中焦;黄而干者,主热邪入里伤律,或实热证;焦黄苔,为阳明里实,或热与瘀互结。

(六)望齿与龈

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龈护于齿,为手足阳明经分布之处,故望齿与龈可诊察肾与胃肠的病变,以及津液的盈亏。温病学派对验齿十分重视,在阳明热盛和热伤肾阴的情况下,观察齿与龈的润燥情况,可以了解胃津、肾液的存亡。

1.望牙齿

(1)牙齿形色正常人牙齿洁白润泽而坚固,是肾气充足,津液未伤的表现。若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精不上荣所致,可见于温热病的晚期,属病重;久病牙齿枯黄脱落,为骨绝,属病重。

(2)牙齿动态牙关紧急,多属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咬牙齘(xiè)齿(齘,意思为牙齿相磨切,(物体上下交接处)参差不吻合),多为热盛动风,或见于痉病;睡中磨牙齿,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亦可见于正常人。

2.望牙龈

(1)牙龈色泽正常人牙龈淡红而润泽,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牙龈淡白,多因血虚或失血,龈络失养所致;牙龈红肿疼痛,多因胃火亢盛,火热循经上熏牙龈所致。

(2)牙龈形态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常有渗血和脓液,称为牙宣。多因肾虚或胃阴不足,虚火燔灼,龈肉失养所致。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牙齿脱落,口气腐臭者,称为牙疳(gān)。多为平素胃腑积热,复感风热或疫疠之邪(或叫瘟疫),邪毒上攻牙齦所致。

(3)齿衄(nǜ)牙缝出血,称为齿衄。多因胃肠实热所致,也可因胃、肾阴虚,虚火上炎,脉络受损,或脾不统血所致。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yczz/16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