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民教授皮肤病辨治典型案例分享38

整理:石家华指导:刘爱民

一般情况:

患者,女,47岁,郑州人,-2-21初诊。

主诉:

反复面部红肿、瘙痒2年,复发并加重3天。

现病史:

患者于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颊、眼睑红肿、瘙痒,曾于河南省某研究院诊为“激素性皮炎”,时常发作。3天前皮损复发,发病前曾于美容院护肤。现症见:眼睑、面颊、鼻周部红肿、脱屑伴瘙痒,眼睑高度红肿,眼睛难以睁开。平素脾气易急躁,四肢不温,纳眠可,大便溏,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舌淡,苔薄白稍腻,脉左弱右沉。诊断:西医诊断:面部接触性皮炎

证型:湿热蕴肤证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止痒

初诊方药:

-3-1二诊:

药后红斑肿胀消退,尚余轻痒,大便干,舌淡,苔白腻,脉弱。

原方去黄柏,赤芍。7付,水冲服。

-3-9三诊:皮损全部消退,痒止。经期乳胀,月经量少,少寐。舌淡,苔薄白腻,脉细弱。改拟下方巩固治疗。

治疗前后照片:

按语:

接触性皮炎是一种因接触外源性物质,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根据其病因病机可分为原发刺激性和变态反应性两种。前者多因接触细胞毒性或腐蚀刺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或斑蝥等引发,可以直接损害人体细胞;后者主要为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质引发。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运用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等,且注重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

本病在中医文献中无接触性皮炎病名,常根据接触物不同而加以命名,如因漆刺激而引起者称“漆疮”,接触膏药引起者称“膏药风”,接触马桶引起者称“马桶癣”等。如《诸病源候论·漆疮候》曰:“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又谓:“人无问男女大小,有禀性不耐漆者,见漆及新漆器,便着漆毒,令头面身体肿,起隐疹色赤,生疮痒痛是也。”虽然病名多样,但古今医家多认为本病主要因人体禀性不耐,皮毛腠理不密,毒邪侵入皮肤,蕴郁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

本例患者因接触过敏物质而致红肿瘙痒,属本病范畴。眼睑、面颊、鼻周皮损明显,根据《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面部门·面部病源流》:“面部地分,分隶五脏…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居面中,属脾”,且肝开窍于目,据此可知,该皮损与肝、肺、脾有关。患者皮损红肿瘙痒明显,乃风湿热蕴肤。脾气急,月经先后不定期且痛经提示肝经蕴热。四肢不温,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腻,脉沉弱皆为中焦脾胃阳虚湿蕴之象。本病系急性发病,邪自外来,急则治其标,故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用麻黄、桑白皮宣降肺气、恢复肺宣发敷布功能,且利水消肿;连翘、黄芩清肺解毒;黄柏、赤小豆、地肤子清热除湿;党参、薏苡仁、苍术、陈皮健脾除湿;赤芍、益母草凉血活血,解毒利水,《药性解》云:“益母草…主行血养血,安胎利产,消浮肿恶毒疔疮,治头风血虚目疾、瘾疹发痒,堪作浴汤。”外用龙胆草、马齿苋、野菊花、白鲜皮等清热除湿,解毒凉血之品煎水冷湿敷,用于此类红肿痒或兼有渗液者,有立竿见影之效。以上内外同治,协同增效,共奏疏风清热、解毒除湿之功效。二诊时红肿消退,尚余轻痒,舌淡,苔白腻,脉弱。原方去黄柏、赤芍,防其过于苦寒伐胃。三诊皮损全部消退,经期乳胀,月经量少,少寐。调整方药,增加疏肝行气,补益气血等药物以巩固疗效。

刘爱民教授根据长期临床经验,认为接触性皮炎乃因接触致敏物,毒热侵犯肌肤,导致湿热蕴肤,虽本病外因多相同,但患者体质各异,治疗必须根据四诊,辨证用药。本例即是素体脾虚,复感湿热之毒而发病。治疗应先治其标,待红肿消退后,再适时扶正祛邪,方能收到稳定的疗效。此外,刘老师认为,湿敷治疗红肿性皮肤病疗效确切,湿敷也有温湿敷和冷湿敷之分,如本例因湿热而致者,应冷湿敷。若冬季出现的慢性湿疹,色暗不鲜,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者,宜温热湿敷,以通阳除湿清热。

石家华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级皮肤科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shijiahua88

.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yczz/8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