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涂兴明
·中共党员,广州中医院主任中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药学硕士,农业推广硕士。
·社会兼职:医院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分会理事;广州医药行业协会中药材分会专家;医院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广东省科技厅基础与应用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
医院研制祛瘀消肿膏制剂
里面组成成分含有薄荷
今天我来聊聊薄荷
一、历史沿革与变迁
唐·《新修本草》记载薄荷:“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舍不消,下气。”《本草纲目》记载薄荷:“辛、温,无毒。清上化普(利咽膈,治风热),眼睑红烂,瘰疬,鼻血不止,血痢不止,火毒成疮。《药典》历来有记载。
二、鉴定
别名:二刀薄荷、苏薄荷、薄荷叶。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生于小溪沟边、路旁及山野湿地。有野生,多为栽培。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
采收加工:野生品在茎叶茂盛时采收;栽培品多为每年收2次,第一次采收(头刀)在小暑至大暑之间、第二(二刀)在寒露至霜降之间。选择晴天,割取地上部分,晒至五成干,扎成小把,再晾晒至足干。
性状鉴别:全草长60~90cm,茎方形,直径0.2~0.8cm。表面紫红色或淡绿色,有节,节间长2~5cm,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细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多卷缩或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被白色绒毛。完整的叶展开呈长椭圆形,长3.5~8cm,宽1.5~3cm,边缘有锯齿,两面均有柔毛及腺点,有时可见腋生的花序上残留花萼,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多存在,黄棕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以茎紫色、叶多、绿色、香气浓者为佳。
薄荷植物生境
薄荷植物
薄荷叶
薄荷花枝
薄荷药材
薄荷药材
薄荷饮片
三、说明
1、辛凉香气是薄荷的特征,而有辛凉香气的主要是叶,故药典规定薄荷“叶不得少于30%”。因薄荷叶的收购价比薄荷茎高,来货基本没叶(如图3)。药典饮片项对含叶量却没有要求,我们要求叶也要达标,但价格要高上几倍。
2、薄荷属植物留兰香常冒充薄荷(如图4)。留兰香花序是顶生穗状(薄荷花序是腋生),不含薄荷脑,不像薄荷那样凉气刺鼻,而香气比薄荷更好闻,是牙膏、口香糖等的原料。但留兰香毕竟不是药典规定的薄荷正品,它的茎叶表面近无毛,易与薄荷区分。
3、薄荷色越绿,凉香气越刺鼻的,质量越好。颜色枯黄,香气微弱的陈货不收。
图1薄荷饮片
图2薄荷(表面茸毛)
图3薄荷(叶不达标)
图4假薄荷(留兰香)
四、药性与应用
药性: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理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
1、风热感冒,风温初起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其辛散之性较强,是辛谅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配伍,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2、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
4、肝郁气滞,胸胁胀闷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行气。
5、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还可以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皖腹胀痛,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便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挥发油:薄荷脑、薄荷酮等。
2、药理作用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
责任编辑:叶美琪
校对编辑:李镓洧
初审:涂兴明
审核:王剑
审定发布:范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