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京津地区习用品为十字花科菘蓝的根。中南、华东、西南有些地区习用爵床科马蓝的根。
一、菘蓝
来源: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华东、华北以及陕西、贵州等地。
植物形态:茎圆柱形,直立,高40~90厘米。上部多分枝,通常全体披白粉。主根圆柱形,外表皮灰黄色。基叶丛生。椭圆形,全缘,光滑,有长柄。茎生叶互生,无柄,半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小,黄色,角果翅果状。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长约20厘米。直径约3~8毫米,略弯曲。表面淡灰黄色,有纵皱及支根痕,皮孔明显。根头部稍膨大,有多数叶柄残留,形成紧密的环形皱褶,质略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木质部黄色,皮部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以根长粗壮均匀,粉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吲哚甙、针状结晶物(即板蓝根结晶甲、乙、丙、丁)、硫酸钾。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用
菘蓝的清热解毒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菘蓝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菘蓝及其活性提取物对乙肝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2、抗内毒素作用
在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内毒素具有普遍的影响,显著降低内毒素性DIC家兔血清LPO水平,提高其SOD的活力,从而拮抗内毒素的生物效应。
3、解热作用
发热是温热病的主要症状。据研究,菘蓝能降低伤寒、副伤寒等所致的体温升高,有良好的解热作用。
4、抗炎作用
非特异性抗炎试验表明,菘蓝显著拮抗细菌、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
5、抑制血小板聚集
研究表明,菘蓝对二磷腺苷诱导的家兔血小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为尿苷、次黄嘌呤、尿嘧啶、水杨酸等。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菘蓝多糖对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解心胃热毒。
主治:流感、热病发斑、扁桃体炎、腮腺炎、流脑、肠炎、菌痢,但主要用于大头瘟、颜面丹毒和腮腺炎。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传染病。
1、用于治疗乙型脑炎(属轻型或中型者),配大青叶、生石膏、黄芩等,方如板蓝大青汤;或配草药狗肝菜、金盏银盘等,临床观察效果较好。
2、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即“痄腮”),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口渴烦躁,配黄芩、黄连等,方如消毒饮。此方治头面部丹毒(“大头瘟”)也好。
3、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最近多制成注射剂应用(肌注)。也可用板蓝根1两,配茵陈1两、栀子3钱,水煎服,对消除症状有一定帮助。
4、试用于病毒性脊髓炎,初步观察有一定疗效,单味用15~60g,水煎服。
用量:9~30g,大剂量可用至60g。
注意: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处方举例:1、板蓝大青汤:板蓝根30g、大青叶15g、金银花15g、连翘15g、生地30g、玄参15g、生石膏30g(先煎)、黄芩12g、干地龙9g,水煎服。
2、消毒饮(旧称普剂消毒饮)《医方集解》:板蓝根12g、黄芩9g、黄连6g、连翘9g、升麻3g、柴胡9g、牛蒡子9g、玄参9g、马勃4.5g、僵蚕6g、薄荷4.5g(后下)、桔梗6g、陈皮6g、甘草3g,水煎服。
二、马蓝
来源:为爵床科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植物马蓝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四川等省。
植物形态:叶椭圆形或卵形,长10-20(-2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稍粗的锯齿,两面无毛,侧脉每边约8条,在两面凸起;叶柄长1.5-2厘米。花无梗,对生,组成腋生或顶生的穗状花序,长10-30厘米;苞片对生,叶状,长1.5-2.5厘米,具短柄,最下部的比花萼长。最下部小苞片比花萼稍短;花萼不等5深裂,裂片线形,后裂片较大;花冠堇、玫瑰红或白色,花冠圆筒形,顶端内弯,喉部扩大呈窄钟形,稍弯曲,不扭弯,花冠筒短圆柱形,喉窄钟形,长为花冠筒的两倍,支撑花柱的毛排列成2列,冠檐5裂,裂片等大,倒心形,旋转状排列;雄蕊2长2短,内藏;子房上半部被毛,每室有胚珠2粒,花柱无毛。蒴果棒状,上端稍大,长2-2.2厘米,稍具4棱。种子每室2粒,卵圆形,小基区以外散生稍明显的毛。单种属。花期11月。
性状鉴别:根茎及根全长约20厘米,根茎圆柱形,直径2~6毫米,有稍膨大的节。节上生分根茎及须根,根细长而弯曲,直径1~2毫米。表面灰褐色,有细皱纹,根茎质坚实,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中央有大型的髓。根稍柔韧。气微、味淡。
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
性味:功能等项与菘蓝相同。
广东部分地区有用马鞭草科大青的根作板蓝根使用,注意区分。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
想要了解更多病症中医用药,病症小偏方吗?
想要了解更多中药知识和食用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