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科技发展,眼科影像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极大推进了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在角膜病方面,不再仅依靠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从年开始,我们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角膜,实现了大体到细胞水平,活体、动态观察角膜的跨越,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角膜病例机理的认识,也提高了诊断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也常被称为角膜医师的“第三只眼”。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的邓世靖副主任医师与大家一起分享它在感染性角膜病方面的应用。
IVCM:细致入微、实时无创
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水平/纵向分辨率为1μm,放大倍率达倍,所以可以从细胞水平,实时,无创,连续观察角膜内的变化。在临床上,除了可以快速确定或者排除是否感染,明确病原体,还可以帮助医生动态观察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观察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判断角膜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临床应用:角膜医师的“第三只眼”
在感染性角膜病变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都是病原微生物、机体的炎性和免疫反应,以及药物治疗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分析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时,应同时结合这三方面的因素共同分析。
在分析感染性角膜病变的共聚焦显微镜影像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患者病因、病史、局部药物使用情况,并仔细观察患者临床体征,结合不同部位的共聚焦图像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一步验证,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共焦显微镜的最小分辨率是1um,目前只能观察真菌和阿米巴。细菌和病毒尚无法观察。
真菌感染
目前角膜感染最常见的真菌是镰刀菌和曲霉菌,近些年,链镉孢霉菌的感染率也逐渐上升。
在体外,不同真菌形态有所差异。比如镰刀菌直径稍细,分支呈90°夹角,曲霉菌直径相对较粗,它的分支夹角约45°。
镰刀菌角膜炎的共聚焦图片中,可以看到长短不一,丝状高反光菌丝结构,分支中可见到中隔。黄箭头所指部位显示分支呈90°夹角。但在活体角膜当中,真菌菌丝分支的夹角随着菌丝数量的多少而变化,当菌丝数量增多时,夹角也变小,呈45°。
左右滑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