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辅助逆行泪道置管术和泪囊鼻腔吻合术

目的:对比鼻内镜辅助逆行泪道置管术与泪囊鼻腔吻合术在慢性泪囊炎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年1月—年12月5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逆行泪道置管术,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鼻内镜下逆行泪道置管术在慢性泪囊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优于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慢性泪囊炎鼻内镜手术逆行泪道置管术泪囊鼻腔吻合术

前言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是由于泪道堵塞引起,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1]。手术是该病常用的治疗方法,过去常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但是该手术可能会引起内眦急性、功能型溢泪等并发症[2],因此需要采用更加高效、安全的术式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文主要针对鼻内镜辅助的逆行泪道置管术与泪囊鼻腔吻合术在慢性泪囊炎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年1月—年12月5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41岁~75岁,平均年龄(53.6±4.8)岁。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40岁~76岁,平均年龄(51.8±5.1)岁。纳入标准:经泪道冲洗检查确定引发泪囊炎的病因为鼻泪管阻塞,且符合鼻内镜手术适应证;患者均为单眼发病。排除标准:合并传染性疾病、精神性疾病患者。2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逆行泪道置管术,患者保持仰卧位,使用表面麻醉结膜囊,同时用利多卡因冲洗泪道和泪囊;然后将导丝沿泪小点探入,向内侧推动至泪囊窝骨壁,然后将探针沿垂直方向置入鼻泪管,此时应有突破感。在内镜观察下寻找探针并钩出导丝,然后将硅胶管连接丝线固定在导丝顶端,管道外壁涂抹少量抗生素眼膏,将导丝拉至泪小点,并反复牵拉导管;扩张2~3次后,可以将导管嵌入泪囊,然后使用冲洗液冲洗泪道,确认泪道通畅之后即可剪去丝线以及露出的导管。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与预后情况的差异。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参照相关文献[3]制定,显效:泪道通畅,无泪溢症状;有效:泪道通而不畅,泪溢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患者的预后指标比较观察组有1例出现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有2例出现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P=0.)。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上下滑动阅览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症状为异常溢泪、溢液以及囊状隆起,堵塞泪道,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此外,患者眼内常有细菌繁殖以及分泌物堵塞,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当前慢性泪囊炎治疗原则为手术解除鼻泪管阻塞,最为经典的术式为泪囊鼻腔吻合术,但由于其创伤大,在临床应用上受到制约。鼻内镜是微创手术中的常用工具,具有分辨率高、视野清晰的优势,在该病的微创泪道置管手术治疗中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鼻内镜下逆行泪道置管术在慢性泪囊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要优于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能够有效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鼻内镜下逆行泪道置管术手术时间短,损伤小,不易留下瘢痕、易于恢复;除此之外,该手术可在门诊开展,对手术环境以及手术器械要求均较低,适合年迈体弱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同时,鼻内镜下逆行泪道置管手术个别患者效果不佳,原因可能是硅胶管与周围组织易发生粘连,术后拔管时造成了二次伤害;亦可能与硅胶管内部发生阻塞,分泌物无法引流,脓液堆积有关。因此行鼻内镜下逆行泪道置管术时,应注意硅胶管的护理。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逆行泪道置管术在慢性泪囊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要优于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能够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康坤玉1刘万蓉2胡星2

扫码添加小秘

欢迎添加小秘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yfcs/9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