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味药,三焦湿热均可除你肯定见过

小便不通是个大问题,但在由朱元璋第五子主持编撰的大型方书中《普济方》中,却只用了一个小小办法,便得到解决。

栀子仁14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合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等一段时间后便会通。

桅子仁,是栀子的种子。桅子以根、花、果入药,其果入药叫桅子。桅子除整体入药外,还分果皮、种子。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故普济方用桅子仁治小便不通。

桅子疗效独特。既能利湿,又能凉血,清心火肺火,三焦火。平常用药,常能见到清肺火用黄芩,清心火用黄连,而桅子,不仅心火肺火一网打尽,还能将上中下三焦,相当于五脏六腑火一起去除。

凭的是啥?

凭他妈妈是桅子花!产出桅子的桅子花,从冬季开始孕育花苞,糅入了冬天的风霜雨雪与春天的暖,到初夏才绽放绝美容颜。

其色白如冰,如冰花。其性凉如雪,有雪魂。其香清冽,沁人肝入人肺。桅子得其真传,玉质自然无暑意,是清热药中的尖子生:

升可散上焦之伏火,降可泄下焦之邪火,中可清泻中焦湿热。

是众多清热药中唯一一味横扫三焦,令各种热邪湿邪藏无可藏的高人。

邪火与湿热是常见词,那么伏火是啥?

伏火,就如木柴燃烧未尽被强行掩盖,稍有风吹,火势又起,遇桅子,瑟瑟发抖,伏火尽散。

如此本事,自不会被大医张仲景无视,用其创制了多首方剂,并给予它冠名权。

1、《伤寒论》栀子豉汤,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昧,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两次服。乘热喝,若是服后出现吐的情况,停一会儿后再服。

栀子,上入心胸清透郁热以除烦,又可导火下行以除热。降中有宣。

香豉又名淡豆豉,苦降清泄之中又能宣散郁热,解表除烦。宣中有降。

二药相遇,共同于清降之中,清轻宣泄,善解胸腹尤其是肺胃处之郁热。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肺胃,身热烦闷不得眠,且胸部和胃脘部堵塞不舒、如有硬块而胀闷。按上去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想吃东西,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2、《伤寒论》栀子柏皮汤,治伤寒身黄发热。

大而饱满的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栀子半,去滓,分两次温服。

黄柏苦寒,善清脏腑结热,且能泄湿退黄。

栀子清泄三焦而通调水道,使湿热从小便而出。

甘草甘平和中,防栀、柏苦寒伤胃。

三药相遇,清泄里热为主,兼以祛湿,共治病症。

方以全身发黄,发热不退,口渴,里无结滞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重症肝炎、胰腺炎等。

3、《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治伤寒大病好后劳复者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入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等到煮开五、六次后,去滓,分两次温服。身上覆盖点东西,令微出汗。若有宿食者,加入大黄五、六枚。

本方是治大病好后劳复之剂,以发热、虚烦、胸腹胀满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而见上述证机者。

以上大医用桅子,能治这么多种病症,实为震憾。而因其清下焦热之功效,除文章开头提到的用治小便不通,在福建民间,

若遇尿淋、血淋,用鲜栀子60g,冰糖30g。煎服。

桅子的选方讲到这里,有必要再提它的妈妈,冰雪晶莹的桅子花。因其清香,很多人喜欢将其戴在胸前,既嗅香又装饰。若遇生病,可以其苦寒解病痛。

在云南民间,若遇肺热咳嗽,采来栀子花三朵,加蜂蜜少许同煎服便可。

同样在云南民间,若遇鼻血不止,采来栀子花数片,焙干为末,吹鼻便行。

桅子花亦可入菜食用,清热凉血,化痰止咳,宽肠通便。

一般的吃法是把栀子花摘下来后,放在水中浸泡数天,早晚换水,保证水质的新鲜。等花瓣浸泡成深色时,就可以捞出来做菜了。

若加鸡蛋炒,便是栀子蛋花。或是加竹笋腊肉合炒,也是非常的美味。

而若将栀子花克,猪瘦肉克,榨菜丝3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做成栀子花瘦肉汤,不仅鲜香清爽,还可养胃补中清热利肠,适用于体虚胃口不好,大便不畅,咳嗽咯痰,牙龈肿痛等病症。

你吃过桅子花吗?

提醒提醒: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zzbx/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