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兽医的告白猪渗出性皮炎真的很难控制

猪渗出性皮炎是由猪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细菌病,又称仔猪油皮病。此外,感染猪还可能出现败血性多发性关节炎。

一、病原:由猪葡萄球菌感染,该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呈圆球形,不形成芽孢和荚膜。葡萄球菌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脓汁或血液中可存活2~3个月,加热80℃条件下30min才能杀灭,但煮沸可迅速使其死亡。葡萄球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剂均可杀灭。葡萄球菌对磺胺类、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较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二、流行病学: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猪场的常在菌,一般母猪携带,产房感染发病,猪葡萄球菌感染一般呈散发,但猪的渗出性皮炎可呈现流行性,从临床发病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同批猪在相邻猪栏或同窝猪中,有些发病而有些不发病,这说明免疫力在个体和群体发病过程中都有重要意义,其中主要取决于母猪是否有免疫力。哺乳仔猪为发病的主要猪群,以出生5~10天的仔猪为多见,但最早可见于出生后第2天的仔猪。近些年,在断奶后的仔猪也常有发生,偶尔还见发生于产房母猪的乳房及下腹壁等处,但病灶多为局限性,而不发生全身性皮肤感染。成年猪可见一些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慢性型感染。猪葡萄球菌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受某些应激因素影响,如饲养管理条件、环境卫生及降低猪体抵抗力的因素等。

三、临床症状:该病多见于哺乳期仔猪,是5~6周龄的仔猪常发的一种接触性皮肤疾病,通常在感染后4~6天发病;初生仔猪10日龄以后亦可发病。病初在眼睛周围、耳廓、面颊及鼻背部皮肤,以及肛门周围和下腹部等无被毛处皮肤出现红斑,继之成为3~4mm大小的微黄色水泡并迅速破裂,渗出清亮的浆液或黏液,常与皮屑、皮脂和污物混合,干燥后形成棕褐、黑褐色坚硬厚痂皮,并呈横纹龟裂,具有臭味,触之粘手如接触油脂样感觉,故俗称"猪油皮病"。强行剥除痂皮,露出红色多汁的创面,创面多附着带血的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皮肤病变发展迅速,从发现一小片皮肤病变后,在24~48h内可蔓延至全身。触摸患猪皮肤温度增高,被毛粗乱,渗出物直接粘连,继而可出现口腔溃疡,蹄球部的角质脱落。发病猪食欲不振和脱水,严重者体重迅速减轻并会在24h死亡,大多数在发病10天后陆续死亡。耐过猪皮肤细胞逐渐修复,经30~40天后厚痂皮脱落。该病也可引起较大日龄仔猪、育成猪或母猪乳房发病,但病变较轻,多无全身症状,并可逐渐康复。病死猪尸体消瘦,严重脱水,全身皮肤上覆盖着一层坚硬的黑棕色厚痂皮,厚痂皮有横向裂直达皮肤。剥除痂皮时往往会连同猪毛一起拔出,露出带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暗红色创面。尸体眼睑水肿、睫毛常被渗出物粘着,皮下有不同程度的黄色胶样浸润,腹股沟等处浅表淋巴结常有水肿充血,内脏多无相关病变。发生继发感染时病变复杂化。

四、病理变化:除了临床症状表现的皮肤病变外,在仔猪败血症中,看不到眼观病变。严重病例呈现脱水、消瘦、皮肤变厚有时水肿,浅表淋巴结肿胀水肿。胃正常,内很少有食物。头、耳、躯干与腿的皮肤及毛上积有渗出物。去除渗出物后,下面的皮肤呈红色

五、防控措施:

1、预防措施:做好管理,注意猪舍的干燥通风,母猪在分娩前后各一周加入阿莫西林(均崩),仔猪出生时用贝贝粉干燥消毒全身,用头孢噻呋(回力克)做好三针保健。

2、治疗措施:及早发现治愈率较高,病猪肌肉注射头孢喹肟(赛福来),一天一针,病猪全身用消毒药液(宫炎清)擦洗,干燥后用阿莫西林粉拌食用油涂抹全身,一天2次,连用3-5天即可。特别提醒,严重的难以治愈。

相关阅读

匠心治嗽静专题,更多精彩看这里

作者:石勇耀

主编:朱秀高

编辑:张小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zzbx/6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