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假说认为童年期传染病暴露的减少降低了慢性炎症的发生和心血管疾病、中风和癌症的死亡率,从而让现代人群拥有了更长的预期寿命。AdamD.Hayward等在年8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对该假说提出了质疑。研究者认为,生命早期疾病相关暴露的增加与慢性炎症和相关疾病之间可能不存在显著关联,成年期的环境变化是近年来成人寿命增长最可能的原因。
主流假说的经典检验方式是通过现代人群队列研究预测相关性,但该方式的缺点在于研究对象均为医疗保健良好的现代人群,健康保障水平较高,并不能预测早期疾病相关暴露和自然死亡风险之间的联系。另一种检验方式则采用前工业化人群自然死亡率的历史数据将生命早期与晚期队列死亡率关联,但这种方式也存在无法排除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衡量指标为全死因死亡率,这个指标也比较宽泛。
研究者进一步选择了7个18和19世纪间的前工业化芬兰人群,这些人群的自然死亡率和生育率水平均不同,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并从儿童传染病死亡率数据量化了个体生命早期对疾病的暴露情况。结果表明,调整个体在暴露期间的宗教、社会阶级、性别、出生季节、是否为双胞胎、生育间隔和时间变化等因素后,没有证据能表明生命早期疾病暴露与15岁或50岁后的慢性炎症和相关疾病死亡率的增加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也没有证据支持生命早期疾病暴露和生殖成功率之间的关联。
该研究结果对于当前的假说提出了挑战,但仍需进一步纵向研究现代人群来探知这些作用的支撑机制。
原文信息:HaywardAD,RigbyFL,LummaaV.Early-lifediseaseexposureandassociationswithadultsurvival,causeofdeath,andreproductivesuccessinpreindustrialhumans[J].ProcNatlAcadSciUSA,,(32):-.PMID:
作者: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冯慧敏,贾光编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