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背诊手诊知识精华

解密!看中医面诊+背诊+手诊知识精华,常见的方法都在这里了!一、看眼诊病——眼部五轮看五脏,常见的方法在这里二、看背诊病——常见的方法都在这里了!三、看手诊病——手诊辨病症,从手掌看全身,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中医治疗疾病,一般会根据病人身上的气色变化以及舌苔等方面,初步判断病情。不过,还有这几种,看眼、看背,看手,诊病的方法,大家可能以前听说得很少,对于感兴趣的朋友们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福利,建议收藏起来!下面我为你解密!这些诊病常见的方法都在这里了!一、看眼诊病——眼部五轮看五脏眼睛与脏腑不少人熟悉中医的“肝开窍于目”之说,知道眼睛和肝脏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对于眼睛和其他脏腑间的关系也许不一定清楚。其实,不只是“肝开窍于目”,在经络、气血等方面,人体五脏六腑和眼睛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是微妙的对应关系。“脏之病必现于眼,眼之有证乃脏之不平所至”。从中医的整体观点来说,眼疾在一定程度上是体内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中医将眼睛大体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个部份。(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二)病理现象:1)眼睑下垂、眼睫无力。多中气不足。2)目乏,多脾虚夹风。3)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4)眼睑红肿硬,多脾胃积热。5)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6)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7)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脾主肌肉,外感风热毒邪或过食辛辣灸煿(即指葱蒜辣椒等有刺激性及油腻煎爆性食品),使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壅集胞睑,会引起针眼,即“麦粒肿”。脾胃湿热与痰湿混结,阻塞经络,会致胞生痰核,现代称“霰粒肿”。脾虚气陷,肌肉萎软,可以引起胞睑下垂。脾虚生风,可造成胞睑振跳、阵阵发作(偶有发作不属病态),俗称“眼皮跳”。。二、看背诊病——常见的方法都在这里背诊七大方法1.体雕目测法(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2)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2.肺区诊断(1)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的现象。(2)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备注:胖人多痰,瘦人多火。3.心区诊断(1)拇指推心区内膀胱经,出现发红现象,心火旺。(2)眉心长痘,面部潮红多为虚火上炎。备注:体胖者胸闷气短,体瘦者失眠多梦。4.肝区诊断(1)肝区肤色不均发青为肝胆排毒功能下降。(2)肝区突出为肝功能下降。(3)眼干涩充血,眼袋大,视力下降为肝火旺盛5、脾区诊断(1)脾区肤色发黄为脾胃不和。(2)口腔溃疡,口周、额头易生红色痤疮为脾胃实热。(3)皮肤松弛,虚胖者多为脾气不足,舌苔黄腻,便秘实胖者多胃火旺盛。6、肾区诊断①肾区凹陷,腰部颜色发黑,多为肾水不足。②面部易生乌云状片黑斑,手脚冰凉怕冷为肾阳虚。③听力下降耳鸣,腰酸,手脚燥热怕热为肾阴虚。7.生殖区诊断(1)生殖区凸起:月经量少,经血色暗血块,痛经。(2)生殖区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经量多提前或退后,多为宫寒宫冷症状。三、看手诊病——手诊辨病症,从手掌看全身手诊作为中医望诊的一个分支,是在中医望诊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患者手部形态、色泽的变化,诊察病情的一种方法。掌握几个要点:1、颜色:有生气,白里透淡红为正常1)白色——表示炎症、贫血2)红色――重炎症和出血点3)棕色――主慢性病或陈旧性疾病4)青色――表示痛症,寒症,也血液循环不良或心脏传导问题5)黑色——主危重症(多见于肾、心区、头区、肺、胃、生殖等部位,黑色且有凸起,需要考虑肿瘤可能性),6)紫色——主循环系统以及呼吸困难、缺氧、中毒、瘀血等症。7)黄色——主肝胆病变。8)赤色——主心脏,过红者性格暴躁有患中风的危险。2、手感:温暖润泽,主五脏调和,手掌心冬暖夏凉,为身体健康1)凉:主脾肾阳虚。体弱怕冷,消化吸收能力差。2)热:主心肾阴虚。烦躁,上火,失眠,多梦,紧张。3)湿:主心脾两虚。容易疲倦乏力。手掌多汗者,多为脾胃积热,心火盛、心理压力大,精神易紧张。4)干:主肺脾两亏。皮肤干燥,容易感冒。5)粘:主内分泌失调。特别是糖尿病人多见。6)热:实热——越握越觉得热,多有炎症。虚火――始握觉热,再握时反觉不是很热,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肾阴虚。多见虚火上浮,失眠多梦,心烦,口干口苦,咽喉炎,高血压,糖尿病,阴虚劳热症等。掌热——多见失眠多梦,心烦,口干口苦,咽炎、糖尿病、便秘等。指热——多见血粘稠高,三脂偏高,血压高,容易疲劳等。7)寒:手寒——可见于脾肾阳虚,甲状腺功能低下,微循环障碍,经脉运行不畅,容易疲劳,容易感冒,心慌心跳,月经不调等。掌寒——多为脾胃虚寒,脾胃消化吸收系统较差,容易消化不良,便溏,疲倦乏力,贫血。女士多见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白带过多。指寒——多为心功能衰弱及血液循环较差之症,容易疲劳乏力,难入睡、多梦、心跳心慌、头脑不清、头晕头痛。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zzbx/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