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穴位:
一、天突穴
归经:任脉
取穴方法: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疾病:气喘、咽喉肿痛、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二、膻中穴
归经:属任脉,气之大会,心包募穴。
取穴方法:在胸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主治病症: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咳嗽、气喘、咯唾脓血;产妇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缩等。
三、中脘穴
归经:任脉主穴,八会穴之腑会。
取穴方法:仰卧姿势,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脐上四寸。
主治病症: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肋下坚痛、虚劳吐血等。
四、神阙穴
归经:任脉
取穴方法:人体肚脐正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
主治病症:腹胀、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脱肛、水肿等。
五、关元穴
归经:属任脉
取穴方法: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
主治病症:培肾固本、调节回阳,治疗阳痿、早泄、月事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子宫脱垂、闭经、遗精、遗尿、小便频繁、小便不通、痛经、产后出血、小腹痛、腹泄、腹痛、痢疾等症状。
六、大椎穴
归经:督脉
取穴方法:大椎穴位于人体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快速取穴: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并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者为第七颈椎(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棘突下凹陷处,即为本穴。
主治病症:热病、疟疾、咳嗽、感冒、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角弓反张、小儿惊风、七伤乏力、中暑、呕吐、肩部酸痛等。
七、肺俞穴
归经:属膀胱经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姿势,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
主治病症:调补肺气、补虚清热。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八、曲池穴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方法: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主治病症:肠炎、腹部绞痛、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皮肤瘙痒、结膜炎、眼睑炎、荨麻疹、高血压、齿槽出血、甲状腺肿大、外感发热、咳嗽、气喘、腹痛、吐泻、齿痛、湿疹、座疮、手臂肿痛、半身不遂、肩周炎、肘关节炎、白癜风、过敏性疾病等。
九、风门穴
归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主治病症: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
十、天枢穴
归经:属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在腹部,横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病症: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
十一、内关穴
归经:属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方法: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胸闷、胸痛心胸等病证;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十二、涌泉穴
归经:肾经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主治病症: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眩晕、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下肢瘫痪、头顶痛、咽喉痛、失音、舌子、小儿惊风、癫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病等。
十三、阿是穴
阿是穴,穴位分类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俞,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