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痣介绍
黑色素细胞分布异常,呈巢状排列,称为“黑色素细胞痣”,简称为“黑痣”,日常生活中常称为“痣”。任何部位黑痣面积在cm2以上,或直径超过20cm,或肢体、躯干部黑痣面积大于cm2,即可诊断为“巨痣”。如果病灶覆盖了眼睑、耳郭、手等特殊部位形成较大影响,也可称为巨痣。先天性黑痣又称“黑毛痣”,常表现为直径大于1cm的黑褐色至黑色稍隆起皮面的斑块,边界清楚而整齐,色泽均匀。但大多数黑痣在出生后出现,属于后天性的。正常人体表每人平均存在15~20颗黑痣,绝大部分分布在皮肤上,也有少数可分布于黏膜等处。黑痣在头颈及躯干部相对常见,而恶性黑色素瘤在下肢多见。
应该注意的痣特点
少数恶性黑色素痣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尤其是手掌、足底、阴囊与阴唇等部位的黑痣具有潜在的恶变可能性。早期诊断恶性黑色素痣是治疗的关键。可根据美国皮肤病协会推荐的ABCDE识别法进行判断:A(asymmetry)外观不对称;B(border)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楚;C(colorvariegation)颜色斑驳、不均匀;D(diameter)直径大于6mm;E(evolving)发生变化。黑色素瘤极易受理化刺激而快速恶化,故一旦出现以上特征的黑痣应立即就诊。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特殊部位的黑痣,也应尽早手术切除,预防癌变:
①长期摩擦部位的黑痣,如长胡须处、会阴、戴胸罩处等;
②特殊部位的黑痣,如足部、手掌、指(趾)甲下的黑痣;
③反复发生感染或易受外伤的痣。
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疗法
①激光治疗:常采用CO2激光,局部敷用表面麻醉后利用高能量激光对黑色素细胞进行扫描汽化。对皮肤创伤小,治疗后不易复发,也无明显瘢痕。对于皮肤层次较深的黑痣,为避免瘢痕形成,可能需要多次治疗。
②电烧法:利用电热原理,高温灼烧黑痣。但电烧热量较高,不易控制灼烧范围及深度,易形成瘢痕。且灼烧后需要1~3周结痂愈合期。
③化学灼烧法:常采用三氯醋酸、冰醋酸等腐蚀性药物进行剥脱。许多非医疗专业人士常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操作,无法控制药物作用范围及深度,治疗后常会遗留明显瘢痕或有再次复发可能。
④冷冻法:常采用干冰、液氮等涂在黑痣表面,利用低温使色素细胞冷冻坏死。常需多次治疗,且需1~3周结痂愈合期。
(二)、手术治疗
一般直径大于3mm的黑痣,采用非手术治疗较易出现瘢痕增生,或因多次治疗激惹黑痣有恶变可能,建议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的黑痣可分次切除、植皮或设计皮瓣覆盖。手术可较为彻底切除病灶,一般不需多次治疗。手术切除后的黑痣可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性质,若发生癌变需进行进一步治疗。
预防黑痣恶变:
①利用“ABCDE”识别法判断黑痣发展,如有异常早期治疗。
②防晒:紫外线可导致黑色素合成增加和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多,应日常做好防晒,利用防晒霜或佩戴遮阳帽等物理防晒方法减少紫外线照射。
③减少黑痣摩擦:某些外伤或不良刺激可促使黑色素痣恶变。
④痣上长毛不建议拔:正常皮肤组织中也有毛囊存在,痣上长毛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建议反复拔除痣上的毛,即使拔除,未损伤毛囊,毛也会再次长出。并且反复拔除痣上的毛,可能出现毛囊炎等情况,刺激痣引起痣恶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