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如何从民间的装神弄鬼登上国家

关公从“人”而“鬼神”而“王”而“帝”,终至圣人,成为人类道德与文化的一个具象承载,经过了一个非常漫长而复杂的岁月。

本文作者

马绍民先生抽茧剥丝,把这个过程写得清楚又明白,不由得伸指赞一个。另外,要到了年,才有山西人第一次专程去往湖北当阳关关公陵前祭祀,真真出乎意料。由不得低徊良久。

关公,历史胸前的飘逸长髯

作者:马绍民

关公的“公”,是中国传统文化郑重表达对一个男人的敬意。关公大名“关羽”,这名字,创造出一种“关山若飞”的意境,再配上“云长”的字,愈发金声玉振、响逸调远。事实也是如此,这个名字已经悠悠震响了多年。

8桩事。铸年关羽模样

最开始陈寿《三国志·关张赵马黄传》中对关羽的记述,不过区区余字,而这位西晋杰出的史学大师,用洗练的文字,只通过8桩事,就让关羽之名乘上飞跃历史之翼。

第1桩

关羽在家乡河东解地杀人逃至涿郡,和张飞一起为刘备摆平烂事,不畏艰险,竭力护主,与刘同寝一床,“恩若兄弟”。

第2桩

关羽被曹操生擒,反“拜为偏将军”,关羽遂斩颜良,以报知遇之恩。

第3桩

曹操“重加赏赐”挽留,但关羽称与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第4桩

关羽与曹操重会夏口,后镇守襄阳,再督事荆州,战功卓著。

第5桩

马超来附蜀营,关羽探问其能,诸葛亮答其堪比张飞,但不及关羽“绝伦逸群”。

第6桩

刮骨疗毒时,医生破臂去毒、血流盈盘,关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第7桩

借“汉水泛溢”,关羽降于禁,斩庞德,赢得蜀魏樊城攻防大战。

第8桩

曹操依司马懿计,怂恿遭关羽拒婚而恼怒的孙权与之开战,孙即暗唆不满关羽的糜芳等叛变,并趁关羽新败,尽虏其眷属,最后“遣将逆击”,杀死关羽和儿子关平。

毫无疑问,这8桩事是陈寿从关羽大量生平事迹中精心选择的,以记述其尽心护主之能、知恩图报之义、忠贞不二之诚、兴汉建蜀之功、超拔卓尔之异、坚毅非凡之勇、攻城伐野之雄、陷计身死之哀,塑造出一个忠勇刚毅、雄烈过人的战将形象。

1部髯。谁人不识关云长

有意思的是,陈寿在传中披露诸葛亮用“髯”代称关羽,勾勒出“美须髯”的特征。这个“髯”字,是文中唯一涉及关羽容貌的描写。良史陈寿,文中除了“刮骨疗毒”1节略显小激动,其余7节都属于静若秋水的专业记述,也属于关羽“是人不是神”的客观记述。

后来所有有关关羽的民间传说、勾栏粉墨、盲人弹唱、小说演义,都围绕陈寿这多个字铺陈展开。但关羽开始按照中国民间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愿望,一刀一笔被雕刻成“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的异人。善于用爱憎分明的脸谱突出人物个性的民间艺术家们,专门为关羽的长髯定制了象征忠勇正直的赤红脸膛,让他有了不同其他古人的夺目面容,这时候,关羽的长髯就飘逸出一种非同寻常的文化气息。

1个地方。关羽从“人杰”变“鬼神”

文化气息倒映历史气息,亦明亦暗地表达着统治者和老百姓的臧否爱憎。但关羽在赢取至高无上的历史哀荣之前,首先经历了一个在草野乡间装神弄鬼的过程。这个由“人杰”落魄到“鬼雄”的过程,发端于荆楚之地。

绝对不能认为河东故地轻慢了自己的英雄,而是关羽最后的活动区域就是荆州。

他率军镇守荆州;

被孙吴杀于荆州;

坟冢堆筑荆州(湖北当阳市,当阳建有关陵);

中国最早的关羽庙在这里;

中国最早的关羽画像和雕塑在这里(要到了年3月,才有山西人第一次专程到当阳关陵祭祀关羽)

……

历史上的荆楚地僻偏远,地域文化飘散着浓重的鬼烟巫气,楚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就充斥着《招魂》《山鬼》这样“杳冥冥”而“赤蚁若象”的惊悚描写,呈现出与中原诗文迥然不同的气象。

在这样一个地方,关羽先是被当作鬼,求他切莫作祟,渐渐地,变成了请他护佑平安。这标志着关羽从“鬼”到“神”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将成为后来官方神化关羽的民意基础。

年。关羽被遗忘了这么久

在关羽死后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再到宋中期,关羽一直未能进入各位帝王欲闭还睁的眼睑。在文人士大夫掌控的主流语境中,他也寂寂未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话题,唐诗浩瀚5万首,吟哦项羽多于歌唱关羽就是佐证。

看上去“黎民尚热、帝王久冷”的关羽现象,放在中国政治正经历的喧嚣大乱过程中观察,再正常不过。

魏晋南北朝乱世失序,强调自我感受的玄学大行其道,为争大位杀父弑君案例迭出不穷,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学难以成为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开了一个蔑视传统纲纪的头,他先是策划“晋阳宫门”事件,陷父不义迫其叛隋,之后又杀兄上位,还大喇喇公然声称“君虽不君,臣不可不臣”的反儒学观念。

五代十国“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王朝晨兴昏替,朝政新颁即废,中原半个世纪时间竟换了6姓14帝王,其中8个皇帝国破身死。这个时期父子互刃、君臣相搏、拥兵哗变、认贼作父、荒唐变态简直等于常态。

宋初,宋太祖赵匡胤沿袭五代遗风,通过“陈桥驿兵变”叛逆创国……

在大约年的漫长岁月中,作为“护主”“报恩”“忠义”道德符号的关羽,只能被那个时代隆隆驶过的金色龙辇选择性忘记。

大转折。赵宋皇帝要用关羽做一个“局”

当社会记忆渐忘北宋兵变起家史的时候,赵氏帝王们就开始琢磨该是掀掉落满历史尘埃的苫布,请出关羽的时候了。

鉴于前朝大唐解体、五代十国分裂的历史教训,赵宋把严防权力分散、强化中央集权作为执国铁律,在没有可能再依靠土地分封增强朝廷凝聚力时,靠重建价值观体系固化全社会的忠君认识,就成为帝王执国的立足点。而借助三国关羽为空洞儒学注入说服力活水,使忠义精神人格化,实在是一个好方法。

之所以选择关羽,肯定经过了统治精英集团缜密的思考。中国传统价值观体系的框架以“忠孝节义”为四柱,核心是植根于宗法家族基础之上的“孝”,然后上延为对封建皇权的“忠”,引申成社会成员秉持操守的“节”,扩展至人与人、人与团体关系的“义”。而河东关羽集“忠”“义”于一身,又有普遍而厚实的民意基础,是封建道德规范和传统价值观体系的最佳形象大使。以关羽代言,朝堂之上可更强调关羽的“忠”,乡野之间可更突出他的“义”,朝野各取所需。尤令赵宋皇帝安心的是,即使把死人关羽抬高到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的位置,也不会对王朝构成任何冲击和威胁。

宋朝。6个封号。关羽从“人”变“王”

接下来的事,就是建庙加封了。

◆宋崇宁元年(年),宋徽宗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关羽首获“公”名。

◆崇宁二年(年),再封“崇宁真君”,关公获得官方授予的道教尊称。

◆大观三年(年),加封“昭烈武安王”,关公荣膺“王”之称号。

◆宣和五年(年),宋徽宗加封“义勇武安王”,以激发文臣武将抗击金兵的勇气,同时官方修建宏大“关庙”。

◆南宋建炎二年(年),宋高宗加封“壮穆义勇武安王”。

◆淳熙十四年(年),宋孝宗加封“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

至此,关羽在宋获得了6个封号,85年间完成了由“人”到“王”的华丽转身,可窥宋对其尊崇的快速升级。

明朝。关羽称“帝”

而关羽享有“帝”的称号,则是年后的事情。

明万历元年(年),明神宗封关王为“协天护国忠义帝”。

万历二十四年(年),加封“三界降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帝”兼有“关圣”之名。

明神宗时代把关庙尊为“武庙”,与孔子“文庙”对称,并下诏要求每县孔庙关庙并建。这时期各地关庙在规制上不逊孔庙,有关庙楹联其一曰“纲纪重春秋,周有夫子,汉有夫子;庙堂齐学府,文一圣人,武一圣人”,其二曰“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可见关圣人已达到与孔圣人双峰并峙的社会地位。

清朝。关羽旷世极盛

急剧汉化的满清王朝继续追捧关公。

不仅在入关前将蒙古与满清的关系自况为“如关羽之于刘备”,入关后即于顺治九年(年)加封关帝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年西巡,专程拜谒解州大关帝庙,手书“义炳乾坤”大字匾额。再后,乾隆帝加封“灵佑”,嘉庆帝加封“仁勇”,道光帝加封“威显”,咸丰帝加封“翊赞”,光绪帝加封“宣德”,使得关帝封号在清朝成为长达26个字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可谓旷世极盛。

(运城解州关帝庙)

宗教捧“关”

但必须说,宗教之风比政治更早地吹拂起关羽那部飘逸长髯。

唐德宗时(年—年),即有关羽显灵助建当阳覆船山玉泉寺的官方记载。

在笃信道教的宋徽宗奉关羽为“崇宁真君”之后,明朝宗也奉关羽为道教尊神。

中国道教视关公为“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之一,马帅白似雪,赵帅黑胜铁,温帅青若靛,关帅赤如血,俱为驱邪禳灾的四大神将,关庙也一直为道教掌管。

而佛教也把关羽列为护法神,早在隋末,佛教就把关公请入伽蓝菩萨的行列,庄严的伽蓝殿上端坐着赤面长髯的塑像。宗教青睐关羽,当然是忠义精神契合其教义,同时也有借羽飞翔、吸引信众的考量。

有了宗教之手的推波助澜,关羽现象杂糅进儒、释、道因素,化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使每个社会群族的不同个人,都可以仰望着飞瀑眼前的浓黑长髯,倾诉内心的隐秘,祈盼他可以听到并赋予自己磅礴的力量。

政治、宗教的力量打造了关羽无比显赫的地位,也使关羽在民间享有更加尊崇的信仰,这种信仰赓续至今绵绵不绝。

俗世捧“关”和晋商的力量

除了兵家、武师奉他为祖师爷,连毫不相干的描金工匠、制烟作坊、香烛业者、命相术士也希望得到关圣庇护。而矗立酒肆茶楼门内的武财神关羽,极有可能与明代晋商的兴起密切相关。

晋商一开始只是在随身箱箧中携带关公画像,在圣人的相伴下“前月武夷买茶去”,然后船运汉口、马驮归化、穿越大漠、最终抵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长髯同乡该是山西人路途上最安心的护身符,默默目睹了万里茶路上多少艰险。之后阔起来的山西人就在遍布全国的山陕会馆里供奉关公或修建关庙,这些会馆和关庙随即成为凝聚同乡共闯江湖的大本营。

晋商致富,关公有功,口耳相传,各路商帮纷纷效仿,有“招财进宝”之能的关公遂成手提大刀的武财神。

南岭北塞“无不震其威灵者”的关公,其忠义精神应该具有某些普世价值的成分,因此不啻在台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圈、甚至在非华人文化地域也出现了长髯飘逸的形象,当世界似乎重演中国五代纷乱景况的时候,有人开始在前的三国战将身上寻找支撑人类道德之厦的木桩。

文人捧“关”

最后想说的是,在所有关羽文化形象的传播力量中,山西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无疑是最重量级的。实际上为更多人熟悉的美髯伟人,只是罗贯中笔下的文学形象。

而另一个山西人关汉卿通过更为生动直观的戏曲手段,让关羽掀髯吟唱出“大江东去浪千迭,引着这数十人驾着小舟一叶”的豪迈慨叹,让这个历史人物踱出发黄史册,移步神殿庙堂,走下青烟氤氲的筑坛,当着望眼欲穿的观众在台口捻须亮相,赢得喝彩和掌声,此时关羽那部二尺长髯就更真切地飘逸起来。

黄土高原养育出妇孺皆知的中国英雄,山西人联手把他打造成最具魅力的中国伟人,大河之东、高山之西也奉献出最撼动人心的中国精神。

余韵袅袅

马绍民先生发来正文后第二天,又发来这一小段,看后让人低徊不已……看来关公的故事要持续的写下去了。)

短文写好,亦发张春根老哥提意见,他看后回复说:

文章甚好,知识性和可读性强。年3月,我曾游览荆州古城,并至湖北当阳祭拜关陵。关羽被东吴斩杀后,葬于湖北当阳市,当阳建有关陵,陵内树木均伐去树冠,喻无首躯体之墓。我们一行燃放千响鞭炮,祭祀二千年前遇害的老乡。这是山西人第一次专程到当阳关陵祭祀关羽。

祭祀毕作悼诗一首:

肃气凌虚殿三重,

千秋忠义浩气存。

我来凭吊仰英风,

落木萧萧祭君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编辑:老虎

赞赏

长按







































专家详细介绍白癜风丸说明书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lcjc/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