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死原因。慢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存在体液容量增加的风险,增加越多,预后越差。本研究系统地检索了国内外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相关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相关证据进行了全面总结,为临床医护人员制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的管理措施提供借鉴。
一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共纳入文献9篇,包括临床决策1篇、指南5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1篇。
二
最佳证据总结
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确定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根据研究设计类型的不同,将证据等级划分为1~5级,并根据研究设计的严谨性与可靠性,将推荐强度划分为A级推荐(强推荐)与B级推荐(弱推荐)。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证据进行汇总及提取,最终在多学科合作团队、评估与监测、水钠限制、利尿剂的使用、有氧运动、健康教育6个方面进行了证据总结,形成了13条最佳证据(见下图)。
三
最佳证据分析
1.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
推荐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长期管理。1项系统评价显示,多学科合作团队能够降低心力衰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再入院率。唐琦等采用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知识的合格率、药物依从性、合理饮食、合理运动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在实施多学科合作团队时,医护人员应以患者为中心,涉及住院前、住院中、出院后的多个环节,并定期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保证方案的持续改进和管理的标准化。
2.持续评估与监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潴留情况
准确评估及判断液体潴留情况是出入量管理的第一步,护士应评估患者有无颈静脉充盈、外周水肿、端坐呼吸等症状和体征,并实时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量、尿量和体重。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并记录患者24h出入量,了解患者的体液平衡状况,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早期的体重监测对判断体液容量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规律地监测患者体重,若发现异常,尽快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病情恶化,王丽丽等发现患者体重监测依从性低,其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及体重管理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提示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体重监测方案,提高患者体重监测的依从性。
3.制订个性化的水钠限制方案
患者每天摄入液体的类型包括饮用水、食物水分及静脉输液、输血等。不建议严格限制轻度或稳定期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钠和液体摄入,研究也认为不应限制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摄入。因此,建议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不同的水钠限制方案。针对难治性终末期的心力衰竭患者,建议使用床旁超滤治疗,根据患者液体潴留程度,利用跨膜压力差把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质滤出,减轻液体潴留症状。
4.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利尿剂的用量
当患者出现淤血症状时,应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利尿剂的用量,避免利尿剂抵抗的发生,每日袢利尿剂的剂量不超过80mg,以体重每天减轻0.5~1.0kg为宜。护士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反馈,调整利尿剂的使用,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5.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代偿性及稳定期的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II~III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诱导骨骼肌释放鸢尾素,提高机体能量代谢,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进行有氧运动时,患者的代谢增强、产热增多,这时机体主要以出汗的形式进行散热,促进体液的消耗,减轻水肿症状。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再入院率、提高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连续或间歇进行有氧运动的时候,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