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来了,昼夜温差加大,温度一天天降低,对造成养猪业经济损失较大的疫病之一副猪嗜血杆菌的防疫,也被猪场提上日程。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以致病猪发生咳嗽、呼吸困难、跛行等症状为主的一类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病猪表现为多发性浆液性浆膜炎,即以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心包炎、腹膜炎、胸膜炎和伴发肺炎为特征。
流行病学
猪副嗜血杆菌主要发生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的幼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是属于条件性细菌,可以受多种因素诱发。患猪或带菌猪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健康猪,其它传播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只有较大的化验室在做实验室检验,故一般养猪场不易及时得到正确诊断。从该病发病情况分析,主要与猪场的猪体抵抗力、环境卫生、饲养密度有极大关系,如果猪群发生过蓝耳病等,抵抗力下降时,副嗜血杆菌易乘虚而入;猪群密度大,过分拥挤,舍内空气混浊,氨气味浓,转群、混群或运输时多发。猪有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时,副嗜血杆菌的存在可加剧它们的病情,使病情复杂化。
副嗜血杆菌可能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死亡的病例,以5-8周龄居多。
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体温升高至40.5℃-42.0℃,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厌食不吃,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心跳加快,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液,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严重时母猪流产。在发生关节炎时,可见一个或几个关节肿胀、发热,初期疼痛,多见于腕关节和跗关节,起立困难,后肢不协调,直至衰竭而死亡。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皮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
临床症状取决于炎症部位,包括发热、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皮肤及黏膜发绀、站立困难甚至瘫痪、僵猪或死亡。母猪发病可流产,公猪有跛行。哺乳母猪的跛行可能导致母性的极端弱化。病死猪体表常伴有大面积淤血和淤斑,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部的皮肤呈蓝紫色,患猪的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性浆膜炎,此外胸腔积液增多,心包液增多,关节液增多。
本病在鉴别诊断上应注意与猪的支原体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流感、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等相区别。
猪副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疫苗免疫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所引起的交叉保护率很低!
该病的治疗效果不好,在猪场的生产实践中,预防该病的发生是上策。要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应对策略01严格消毒。保持圈舍良好卫生坚持常规消毒与临时消毒相结合的原则。为保证消毒效果,圣碘、联灭可交替使用。疫病流行期间,每天坚持消毒一次。
02加强饲养管理尽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猪舍保持清洁卫生,宽敞舒适、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温度湿度适宜;饲养方式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模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尽量减少猪群转栏混群的次数;饲料要保证质量,维生素成分齐全、微量元素配比适当,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可分别选用金维他或金维美;猪瘟、蓝耳病等免疫抑制病做好防控,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做好猪气喘病、猪链球菌、猪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
03采用药物保健为防止由应激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疫苗免疫、转运、转圈、饲料转换、气候突变时,选用肾舒kg/T饮水,清热散拌料g/T;同时选用氟奇康泰1kg+泰胺1kg+倍能佳1kg拌1吨料,连用7~10天,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04抗生素治疗药物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要求尽早尽快,而且剂量要大。敏感药物有阿莫西林、头孢类、氟苯尼考、磺胺类等。临床症状一经出现,尽快选用肾舒kg/T饮水;同时用氟奇康泰1kg+替妙1kg+联大体通1kg拌1吨料,连用7~10天;有重症的用针剂氟奇康泰(30%的氟苯尼考注射)按1mL/10kg肌注,或者用炎敌克(磺胺间甲嘧啶钠注射液)1mL/10kg肌注(脑膜炎症状时选用)。
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呈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要控制好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场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不断提高猪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饲养管理,防微杜渐,你要知道的是副猪嗜血杆菌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影子,将一切诱发/不利因素扼杀于萌芽状态,才能让猪群的平稳而安全地生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