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针灸361日每日学1穴一百

归经

手太阳小肠经穴

穴名

小海

小海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小海穴的位置

出处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灵枢经·本输》)

别名

无。

穴名解释

1.在肘内大骨外大筋内,去肘端五分陷中,盖小肠经之海也。”(《医经理解》)

2.“小海者,小是手太阳小肠经;海者得金水木火相生之气,合土会肘而通脾脏,正合火生土。土和脾,主运四末,五脏之海合于经络之海,司运五脏之气。手太阳经曲肘处乃小肠经脉之海,经脏出入之朝会,故名小海。”(《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

3.“小,指小肠经;海,因该穴为小肠经脉之所入,小肠为受盛之官,直趋于下,与胃相连,胃为水谷之海,故将小肠经的合穴,名为小海。”(《经穴命名浅解》)

4.“穴在肘尖内侧陷中,有麻筋通于小指。《针灸大成》歌云:‘支正小海外辅肘。’谓即前臂外辅骨肘端处也。《外台秘要》:甄权、马元台俱谓屈肘向头取之。本穴与少海虽不同经,而穴底极为接近,故名‘小海’。其治证亦甚复杂,亦有汇治诸经各病意势,犹江海之汇百川也。”(《针灸穴名解》)

5.“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手太阳小肠经的‘合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考‘小’《说文》:‘物之微也,从八,见而分之,凡小之属皆从小。’不大即为小。《论语·八佾(yi》:‘管仲之器小哉。”海’可以纳百川(其义详前释)。此穴在尺骨鹰嘴舆肱骨内亡髁之间的凹陷中,为手太阳小肠脉之所入,故名小海。”(《穴名释义》)

6.“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小肠与胃相连,胃为水谷之海,又六经为川,肠胃为海。穴为小肠经脉气汇合之处,喻为小肠经之海,故名小海。”(《经穴释义汇解》)

7.“小,指手太阳小肠经;海,见血海条。为手太阳经所入为合之海也,与少海可以互参。”(《针灸穴名释义》)

主治病证

1.“目窗、中渚、完骨、命门、丰隆、太白、外丘、通谷、京骨、临泣、小海、承筋、阳陵泉主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备急千金要方》)

“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完骨、昆仑、小海、攒竹主项强急痛不可顾。”(《备急千金要方》)

“厉兑、三间、冲阳、偏历、小海、合谷、内庭、复溜主龋齿。”(《备急千金要方》)

“曲泉、辅阳、天池、大巨、支沟、小海、绝骨、前谷主四肢不举。”(《备急千金要方》)

“攒竹、小海、后顶、强间主痛发痪痒,狂走不得卧,心中烦。”(《备急千金要方》)

“天井、小海主癫疾,羊痫吐舌羊鸣,戾颈。”(《备急千金要方》)

“噫嘻、支正、小海主风疟。”(《备急千金要方》)

2.“主寒热,齿龋痛,风眩头痛,狂易,癣肘,疟,背膂振寒,项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中,四肢不举。”(《外台秘要》、《普济方》、《中华针灸学》)

3.“主寒热,齿痛,眩,头痛,狂易,疟,颈项痛,腰痛,四肢不举。”(《医心方》)

4.“治寒热,齿龋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肿,少腹痛,四肢不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针灸指南》)

5.“治头痛,项急,四肢无力,手臂外廉肿痛,小肠气,妇人经脉不行。”(《扁鹊神应针灸玉龙》)

6.“主项强急痛不可以顾,龋齿龈肿,四肢不举,痫发瘈瘲,狂走,不得卧,心中烦,癫疾羊痫,吐舌,羊鸣,戾颈,疟,背振寒及风疟,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肘腋肿,少腹痛,风眩,疡肿。”(《西方子明堂灸经》)

7.“《铜人》:治寒热,龋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肿,少腹痛,四肢不举。《西方》云:主项强急痛不可顾,痫发,瘈瘲,狂走,不得卧,心中烦,癫疾,羊痫吐舌,羊鸣,戾颈,疟,背振寒及风疟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普济方》)

8.“主颈颔肩孺肘臂外后廉痛,寒热,齿根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痫发羊鸣,戾颈,瘈瘲,狂走,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腾似折,耳聋,目黄,颊肿。”(《针灸聚英》、《针灸大成》)

9.“主治臂肘肩臁颈项痛,寒热,齿根肿,风眩,疡肿,小腹痛,五痫,瘈瘲。”(《古今医统大全》、《类经图翼》、《经穴图考》、《勉学堂针灸集成》)

10.主头痛,项强,龋齿龈肿,痫证,吐舌,痪癍,颠狂,肘腋肿,疡肿,小肠痛,寒疟,风疟。”(《医学入门》)

11.“主颔颈肩肠肘臂外后廉痛,齿根病,颈项痛,耳聋,目黄,小腹疼胀,小肠疝气,瘰疬肿痛,痫发,羊鸣,戾颈,瘈瘲,狂走。”(《针方六集》)

12.“主肩项瘰疬,肩肘臂外廉后痛,耳聋,龈肿,痫发羊鸣。”(《循经考穴编》)

13.“治颈项肘臂痛,齿龈肿,五痫,瘈瘲。”(《针灸逢源》)

14.“治肘臂肩肠颈项痛,咽喉牙龈疼痛。”(《重楼玉钥》下)

15.“主治颈部组织炎,肩膊肘臂诸筋神经痛及痉挛,眼球黄色,听觉器麻痹,齿龈炎,舞蹈病,下腹神经痛。”(《高等针灸学讲义》)

16.“主颈颔,肩肠肘臂外后廉痛,寒热,齿龈肿,风眩,项痛,小腹痛,耳聋,目黄,颊肿。”(《针灸指南》中)

17.“主治颈颔瘰疬,肩肠肘臂外廉疼,风寒风热,齿龈疼,小腹跳痛,羊痫疯,戾颈,瘿癍,狂走,颔肿不得回顾,肩似拔,脯似折,耳聋,耳出黄汁,目黄,心烦闷,小水赤。手臂疥癣,颊颐肿,风温结,头风,胁背拘急,风寒湿客皮肤,手触之即起红线作痒等证。”(《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

18.“主治颈项肩脯肘臂外后廉痛,寒热,风眩,齿龈肿,颊肿,颔肿,疡肿,小腹痛,羊痫,瘈瘲狂走,耳聋,目黄。”

“《千金》:小海主癫疾,羊痫,吐舌,羊鸣,戾颈。”(《中华针灸学》)

19.“治疗颈部组织炎、肩肘臂诸肌痉挛及尺神经痛、听觉器麻痹、齿龈炎、舞蹈病、腹下神经痛(小腹痛)。”(《新针灸学》)

20.“主治肩、肱、肘、臂之诸肌痉挛及尺骨神经痛、眼睑充血(风眩)、听觉麻痹,齿龈炎,舞蹈病,下腹痛。”(《中国针灸学》)

21.“主治耳聋,颊肿,齿痛,颈、颔、肩、肠、肘、臂外后廉痛,癫疾。”(《针灸学》)

22.“主治目眩,目黄,耳聋,颊肿,齿龈肿,颈项痛,肩、臂、肘内侧酸痛,肘腋肿,上肢不举,小腹痛,癫痫,瘰疬,精神病等。”

“穴意与配伍配合谷、大陵、神门、行间、心俞治精神病。”(《针灸学简编》)

部位

现代:

标准定位:小海穴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处。

小海位于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小海穴位于尺骨鹰咀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屈肘取穴。

一说小海穴在“天井外旁五分”(《针灸集成》)。

取法:小海穴位于尺骨鹰咀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屈肘取穴。

屈肘抬臂,与肘窝横纹平齐之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取穴。用手指弹敲该部时或可有触电麻感直达小指。

小海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小海的位置(肌肉)

小海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小海穴的取法(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古证:

1.“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灵枢经·本输》、《黄帝内经太素》)

2.“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针灸甲乙经》52、《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医心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针灸资生经》、《针灸指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十四经发挥》、《普济方》、《神应经》、《针灸集书》、《针灸聚英》、《古今医统大全》、《医学入门》、《循经考穴编》、《类经图翼》、《学古诊则》、《疡医大全》、《经穴图考》、《重楼玉钥》、《勉学堂针灸集成》、《中西汇参铜人图说》、《针灸学简编》)

3.“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备急千金要方》、《西方子明堂灸经》、《针灸全生》、《中华针灸学》)

4.“在肘内大骨侧髁去肘端五分陷中。”(《徐氏针灸大全》)

5.“肘端五分。”(《针灸问对》、《经络汇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罗遗编》、《厘正按摩要术》)

6.“在肘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秘传常山杨敬斋针灸全书》)

7.“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针灸大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针灸易学》、《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针灸学》)

8.“在肘内大骨外,大筋内,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入腰取之。”(《针方六集》)

9.“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广注:屈肘向头取之,一法:叉手于腰,四指向前,大指向后,于肘尖量上去一寸,中取天井,天井外旁五分,乃取小海。”(《循经考穴编》)

10.“在肘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肘向头取之。”(《针灸逢源》)

11.“在肘内大骨筋外,自尖端上去五分陷中,与心经少海内外相对,屈肘取之。”(《勉学堂针灸集成》)

12.“肘之大骨外廉,去肘之端五分。”(《高等针灸学讲义》)

13.“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手向头取之。”(《针灸指南》中)

14.“肘大骨外侧。横去肘端五分。”(《新针灸学》)

15.“在后肘部鹰嘴突起之尖端与内上髁之间。”(《中国针灸学》)

“屈肘,按取鹰嘴突起之尖端与内上髁之间陷中取之。”(《中国针灸学》)

17.“按其鹰嘴突起之尖端与内上髁之间陷中,屈肘向头取之。”(《针灸学》)

18.“体表定穴法在肘部的内侧,当肱骨内上髁舆尺骨鹰嘴问之中点前五分处;亦即适当肱骨尺神经沟处。屈肘手向头取穴。以手重按之可麻至手指。”(《针灸学简编》)

归经与穴性

1.“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灵枢经·本输》、《黄帝内经太素》)

2.“小海者,土也,手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针灸指南》、《普济方》、《针方六集》)

3.“手少阴心,又手太阳小肠。”(《医心方》)

4.“小海二穴,土也。”(《针灸资生经》)

5.“小海为合土。”(《扁鹊神应针灸玉龙》、《学古诊则》、《勉学堂针灸集成》)

6.“手太阳小肠脉所入为合土。”(《针灸聚英》、《针灸大成》)

7.“手太阳小肠脉所入为合。”(《古今医统大全》)

8.“手太阳脉所入为合,土。”(《循经考穴编》)

9.“手太阳所入为合。”(《类经图翼》、《经穴图考》、《重楼玉钥》)

10.“小肠土穴也。”(《针灸易学》下)

11.“小肠脉所入为合。”(《针灸逢源》、《针灸学》)

12.“手太阳脉所入为合土。土火合德,而生味苦甘,性能舒,能调,能缓,能润肌肉皮肤。”(《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

13.“此穴为手太阳小肠经,所入为合。”(《中华针灸学》)

14.“系小肠经的合穴。”(《针灸学简编》)

针法、灸法及感传

1.“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壮。”(《针灸甲乙经》、《针方六集》)

2.“灸三壮。”(《外台秘要》、《普济方》)

“甄权云:不宜灸。”(《外台秘要》、《普济方》)

“禁不宜灸。”(《外台秘要》)

3.“(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王冰注)

4.“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五壮。”(《医心方》、《针灸聚英》、《重楼玉钥》)

5.“可灸三壮,针入二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针灸资生经》、《针经指南》、《普济方》、《医学入门》、《针灸逢源》、《勉学堂针灸集成》、《针灸指南》)

6.“灸五壮。”(《西方子明堂灸经》、《普济方》)

7.“针三分,灸三壮。”(《神应经》、《针灸易学》)

8.“针二分,灸五壮。”(《古今医统大全》、《高等针灸学讲义》)

9.“《素注》:针二分,留七呼,灸三壮。”(《针灸聚英》、《针灸大成》)

10.“窦氏:针入五分,灸二七壮。”(《针方六集》)

11.“《素注》: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壮。一法,刺五分,灸七壮。”(《循经考穴编》)

12.“刺三分,留七呼,灸五、七壮。”(《类经图翼》、《经穴图考》、《勉学堂针灸集成》)

13.“针三分,灸三壮至五壮。”(《中华针灸学》)

14.“针二分深,灸五分钟。”(《新针灸学))

15.“针三分,灸三至七壮。”(《中国针灸学》、《针灸学》)

16.“针二至三分;灸三至三壮,成五至十分钟。”(《针灸学简编》)

局部解剖

1.“在上膊骨与尺骨之中间,鹰嘴突起之后侧,尺骨筋起始部,循下尺骨副动脉分布尺骨神经之主干。”(《高等针灸学讲义》、《中华针灸学》)

2.“在肱骨的内上髁和尺骨鹰嘴的中间,尺神经沟中,当尺侧屈腕肌起始部,为尺神经通过之处,有尺侧下副动脉,分布着臂内侧皮神经舆前臂内侧皮神经。”(《新针灸学》、《针灸学》)

3.“有内尺骨肌起始部,尺骨神经、下尺侧副动脉。”(《中国针灸学》)

4.“①针刺通过之组织层:皮肤,皮下组织,指浅深屈肌起始部。②神经、血管: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肘关节动脉网,尺动脉分枝。”(《针灸学简编》)

简要结语

[正名]小海,出《灵枢经·本输》。

[别名]无。

[部位]历代文献记载一致,即“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出《灵枢经·本轮》、《黄帝内经太素》等书从之。

[体表定位]“在肘部的内侧,当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间之中点前五分处,亦即适当肱骨尺神经沟处。屈肘手向头取穴。以手重按之可麻至手指。”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

[穴性]“入于小海……为合”,出《灵枢经·本输》。“小海者,土也,手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出《针灸甲乙经》。

[主治病证]

(1)唐代以前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项强急痛不可顾。龋齿。四肢不举。痫发瘼瘊,狂走不得卧,心中烦。癫疾,羊痫吐舌羊鸣,戾颈,风疟。”

《外台秘要》:“寒热,齿龋痛,风眩头痛,狂易,瘫肘,疟,背膂振寒,项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中,四肢不举。”

《医心方》:“寒热,齿痛,眩,头痛,狂易,疟,颈项痛,腰痛,四肢不举。”

(2)宋代以后增加的病证

“齿龋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肿,少腹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四肢无力,手臂外廉肿痛,小肠气,妇人经脉不行。”(《扁鹊神应针灸玉龙》)

“龋齿龈肿,恶寒。”(《西方子明堂灸经》)

“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齿根肿,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肠似折,耳聋,目黄,颊肿。”(《针灸聚英》)

“五痫,风眩。”(《类经图翼》)

“癫狂,小肠痛,寒疟,风疟。”(《医学入门》)

“小腹疼胀,小肠疝气,瘰疬肿痛。”(《针方六集》)

“肩项瘰痴。”(《循经考穴编》)

“咽喉疼痛。”(《重楼玉钥》)

“颈部组织炎,屑膊肘臂诸筋神经痛及痉挛,、眼球黄色,听觉器麻痹,齿龈炎,舞蹈病,下腹神经痛。”(《高等针灸学讲义》)

“颈颔瘰瘥,小腹跳痛,羊痫疯,耳出黄汁,心烦闷,小水赤,手臂疥癣,颊颐肿,风温结,胁背拘急,风寒湿客皮肤,手触之即起红钱作痒。”(《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

“腹下神经痛(小腹痛)。”(《新针灸学》)

“眼睑充血(风眩)。”(《中国针灸学》)

“精神病。”(《针灸学简编》)

[针法]主要有四种:一法“刺入二分,留七呼”,出《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王冰注等书从之;一法“针三分”,出《神应经》;一法“针入五分”,出《循经考穴编》。现代临床多“针二至三分”,出《针灸学简编》。、

[灸法]主要有五种:一法“灸七壮”,出《针灸甲乙经》;一法“灸三壮”,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神应经》等书从之;一法“不宜灸”,出《外台秘要》;一法“灸五壮”,出《医心方》,《西方子明堂灸经》等书从之;现代临床用艾卷灸时“灸五至十分钟”,出《针灸学简编》。

马岩璠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yczz/3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