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菜:别名:红番苋、红毛番、红背菜、红菜、叶下红、红玉菜。
为菊科菊三七属植物紫背菜Gynurαbicolor(Roxb.)DC.的全草或茎、叶。
多年生草本,全株带肉质。根粗壮。茎直立,高50~cm,多分枝,带紫色,有细棱,嫩茎被微毛,后变无毛。叶互生,茎下部叶有柄,上部叶无柄;叶片卵圆形或卵形,长6~10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下延,边缘有粗锯齿,有时下部具一对浅裂片,上面绿色,被微毛,下面红紫色,无毛。10~12月开花,头状花序直径1.5~2cm,在茎顶作伞房状疏散排列;花序梗远高于茎顶;总苞筒状,总苞片草质,2层,外层近条形,小苞片状,长仅为内层的1/3~1/2,内层条形,边缘膜质;花黄色,管状花两性;花药基部钝,先端有附片;花柱分枝,具长钻形有毛的附器。种子扁,圆矩形,
有纵线条,被微毛;冠毛白色,绢毛状。
生于平原及低山区阴湿处,或家种于树荫或房屋前后隙地和向阴的地。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江西、四川、台湾等地,农村零星栽培,药用或食用。华北地区有栽培。
茎叶的性状可参考部分。根的为不规则短柱状、纺锤状或块状,略弯曲,有的有2~3短分叉,长1~3cm,直径05~1cm。表面暗褐色至灰黑色,具不规则的皱纹及须根或须根痕;顶端常有茎残基,外被数层黄褐色鞘状鳞片;中部通常较膨大。质较软,易折断,断面皮部类白色,木部黄白色或黄棕色,略显放射状纹理。气微,微苦辛。
全年可采。茎、叶富含水分,一般多鲜用。春季5~6月份和秋季9~11月份产量最高,平均7~10天采收一次,每亩可采收~斤嫩茎叶,采收时应掌握。采摘先端具有5~6片叶的嫩枝,基部留两个节,以便继续萌发出新枝梢。
鲜嫩茎叶和嫩梢的维生素C、E、A及微量元素锌、锰等,还含有黄酮苷等。
①免疫调节作用:富含锌、锰等丰富微量元素,维生素E、黄酮类物质等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②抗氧化作用:丰富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黄酮类物质等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③抗炎作用:水提物对渗出、水肿为特征的急性炎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慢性炎症模型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甘、辛,凉。
凉血止血,清热消肿。适用于咳血,血崩,痛经,血气痛,支气管炎,盆腔炎,中暑,阿米巴痢疾;外用适用于创伤出血,溃疡久不收口,疔疮痈肿,甲沟炎。
25~50g,鲜品~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或干品研末,敷患处。
紫背菜副作用小,个别病人服药后有恶心,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多等现象。极少数病人可发生过敏性药疹。
紫背菜集风味、营养、保健于一身,常作为食品添加剂。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草药对症图谱》红凤菜
红凤菜:别名:红菜,木耳菜,观音苋,脚目草、补血菜。
全草,根。
全草:味甘、辛,性平。入肝经。
根:味淡,性温。
全草:养血,止血。
根:行气,活血。
叶:健胃镇咳。
全草:痛经,血崩,咳血,创伤出血,溃疡不收口,补血,头晕痛,耳鸣。
根:产后血淤腹痛,血气痛,血崩,止渴,解暑。
鲜品37.5~克,水煎服。
红凤菜含维生素B?、维生素B?、铁、钙、钾、磷及胡萝卜素等成分。
1.妇女痛经:
红凤菜.5克,米酒适量。
用法:红凤菜洗净,加米酒炒后,用水6碗,煎2碗,分2次服。
2.妇人产后淤衄腹痛:
红凤菜根.5克(洗净)。
用法:水2碗半,酒2碗半,煎2碗。早晚各服1碗。
3.甲沟炎:
鲜红凤菜18.8克,米酒少许。
用法:捣烂,加米酒拌匀,外敷患处。
4.疔疮肿毒:
鲜红凤菜3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鲜红凤菜与白糖共捣烂,外敷患处。
5.脚转筋:
红凤菜叶.5克,猪瘦肉克。
用法:红凤菜叶洗净,猪瘦肉切片,共炒熟当菜吃。或煮汤亦可。
6.刨伤出血:
鲜红凤菜叶18.8克。
用法:鲜红凤菜叶洗净,捣烂外敷出血处。
精力汤:鲜红凤菜10克,鲜山药10克,鲜高丽菜10克,苹果1/2粒。
用法:共绞汁饮用。
7.久年头风:
红凤菜根克,鸡头1支。
用法:将三年以上的红凤菜根洗净,用水5碗煎2碗炖鸡头,分2次服。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观音苋
观音苋:木耳菜、血皮菜、水三七、血匹菜、紫背天葵,红番苋、红毛番、红苋菜、紫背菜、红背三七、观音菜、叶下红、红背菜、红冬枫、红凤菜。
含花色苷。
辛、甘,凉。
1.《福建药物志》:微甘,凉。
2.《浙江药用植物志》:甘、辛,平。
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主治咳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溃疡久不收敛。
1.《植物名实图考》:治妇人血病。
2.《福建药物志》:清热凉血,消肿解毒。主治疟疾,牌脏肿大,肝炎,脚气,咳血,呕血,痛经,结合膜炎,眼外伤,皮肤溃疡,丝虫病淋巴管炎,创伤出血,扭伤,疔疮疖肿,眼外伤性结膜充血。
内服:煎汤,10~30g;
鲜品30~90g;外用:鲜品捣敷;或研末撒。
1.治吐血:
紫背菜(红背三七)根30g、花缘灯盏30g。水煎服。《梧州地区中草药》。
2.治血崩:
观音苋根g,粽粑儿60g,炖刀口肉吃。《重庆草药》。
3.治痛经:
观音苋鲜叶90g,红糖30g。炖服。《福州中草药临床手册》。
4.治乳痈红肿:
紫背菜(红背三七)、野芋各适量,加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梧州地区中草药》。
5.治眼部受伤,结膜充血:
鲜紫背菜(红番苋)捣烂,加人乳少许,敷眼睑《福建药物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