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名老中医治过敏性皮炎妙招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明医公开课

第课

过敏性皮炎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本病常见诱因甚多,不同致病因素所致的过敏反应命名不同。中医多认为此病属风热毒邪郁于营血所致。

01

班秀文验案

黄某,女,28岁。年8月20日诊。

身怀六甲,一周前突发面部红疹,形同痱子,以前额、眶周明显,剧痒灼痛,搔之肿胀,融合成片,目眦增多,双目肿胀难睁。曾在南宁市某院急诊,诊为“过敏性皮炎”,予地塞米松软膏及炉甘石洗剂外涂后面部肿痛加剧,心情烦躁,夜不能眠,痛苦不堪,由其夫送来就诊。

检查:颜面潮红,呈水肿性斑疹,尤以眼眶、颊部明显,部分因搔抓而溃破渗液糜烂,双目肿如核桃。腹部孕隆,四肢亦有散在不规则红疹,舌质红,苔薄黄而腻,脉滑数。

证属风热毒邪郁闭于营血,毒热上蒸所致。

治宜清营凉血,消肿解毒。

方药如下:

①野菊花15g,金银花10g,桑叶10g,荷叶10g,白芍药10g,荆芥6g。3剂。日1剂,水煎服。

②同时外用鲜九里明适量,水煎熏洗面部。

服药3剂后诸证大减,面部斑疹肿消痛止,部分湿疹干燥结痴,夜能安卧。守方加夜交藤、早莲草、连翘。

方药如下:

野菊花15g,金银花10g,桑叶10g,荷叶10g,白芍药10g,荆芥6g,夜交藤30g,旱莲草10g,连翘10g。

4剂,日1剂,水煎服。

服药4剂后,患者诸症即瘥。

妊娠之妇,阴血下聚养胎,易致肝血不足,阳亢化火,又因感受风热毒邪,风火交煽,血热沸腾,外走肌腠,上蒸面部而致面部赤肿,治之既要清营凉血、泄热化毒,又要和血安胎。

故用野菊花、金银花、连翘辛凉和营,解毒消肿,荡涤血中热毒。其中野菊花苦辛而凉,解毒泄热力强,“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疗肿”《本草纲目拾遗》);金银花甘寒,既可清透疏表,又解血分热毒,尤为治热性疮疡之要药,二花合用,轻扬宣泄,功专力宏,使毒化而肿消。桑叶、荆芥清泄肝火、辛散透邪,又寓有“治痒不忘风”之义。荷叶轻清,升发脾阳、利湿消肿;白芍药、夜交藤、旱莲草清润养血敛阴。尤妙在一味鲜九里明外用,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毒止痒。

诸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阳,解毒而不伐阴,俾在腹之胎元无损,在肤之热毒能散,疗效可期。

02

贺普仁验案

王某,男,52岁。

背部、四肢、双侧腋下及小腹有小红疹,奇痒,夜不成眠,心烦,纳差,二便正常,已数月。曾在多处治疗,服中西药无效,诊断为“过敏性皮炎”。面黄无泽,舌苔白腻,背部、四肢、双侧腋下及小腹均有抓痕,并有褐色。脉象滑。

辨证:脾失健运,复受风邪,风湿相搏。

治则:祛风利湿,活血通经

取穴:耳背青筋(静脉)、背部痣点。

刺法:耳背青筋以锋针用缓刺法,背部痣点用挑刺法。

共治疗20余次,两个月后痊愈,至今未复发。

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常发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或斑痕、突起等,颜色或青或红或褐,这就是痣点,也就是临床上所称的反应点,即脏腑疾病在皮肤上的反映。

在胸、腹、背部出现的痣点上放血,可以起到治疗脏腑病变的作用。五脏俞位于背部,所以五脏病变多在背部有反应,而背部又适合拔罐。临床上常采取背部痣点放血拔罐的方法,治疗多种病症,如白癜风、痤疮、皮炎等,效果甚佳。

03

颜正华验案

宋某,女,40岁,教师。年1月20日初诊。十天前因着风吃鱼蟹,致面颊、眼睑红肿,瘙痒。单位医务室诊断为“过敏性皮疹”,服西药脱敏剂乏效,遂请颜老诊治。刻下除见上述诸症外,又伴眠差,偶发心悸。纳食可,二便调。月经正常,近日将潮。

证属风热入血。

治以祛风止痒,凉血解毒,佐以活血利尿。

方药如下:

荆芥10g,防风10g,刺蒺藜10g,蝉蜕10g,地肤子10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白鲜皮12g,益母草15g,芦根30g。

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兑分服。

嘱其停服西药脱敏剂,忌食油腻及鱼虾蟹等发物,停用各种药物护肤霜、洗发剂等。

复诊(1月23日):药后面颊、眼睑红肿均消,唯时觉微痒。月经至,量、色正常,便稀,脉弦细,舌尖红,余无异常。

继以原方去芦根加土茯苓30g为治,以善其后。

方药如下:

荆芥10g,防风10g,刺蒺藜10g,蝉蜕10g,地肤子10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白鲜皮12g,益母草15g,土茯苓30g。4剂。日1剂,水煎服。

过7日来告,药后诸症悉除而病愈。

中医认为此案因风热入血,上攻头面所致,治宜祛风止痒,凉血解毒。颜师治法得当,药证相合,故投7剂而瘥。

血分有热,本当选用干地黄等甘寒凉血之品,然患者月经将至,恐其甘寒凝滞,故颜老不投干地黄而用凉血活血的牡丹皮、赤芍药,并佐以活血调经又兼解毒利尿的益母草,如此则清凉与行散并施,使血凉而不滞,血活而利于风消。

此外,方中芦根、连翘、地肤子等,又分别兼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意在导热毒从小便而出,使邪有出路。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心脑卷》,学苑出版社。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明医小兰iaoan

明医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yfcs/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