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的病理学猫嗜酸性角膜炎

病史

一只5.3岁的7公斤雄性绝育缅因猫,因左眼有三周的结膜炎病史,导致了眼睑痉挛和泪溢,但没有明显的角膜溃疡,被转诊至格医院眼科。在转诊检查之前,收集了角膜和结膜拭子样本,并将其提交PCR分析,检测猫嗜血衣原体,猫支原体和猫疱疹病毒1(FHV-1)的DNA。但PCR分析未发现存在上述疾病的证据。

该医院中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和美洛昔康全身性治疗,但未见明显改善。

这只猫有通过给药管理的代偿性未分类心肌病的病史,使用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II转换酶抑制剂,保钾利尿剂和NSAID。

临床检查结果

体格检查期发现在左角膜表面有浅粉红色,不透明的凸起斑块。病变从左眼角膜缘的颞侧延伸,在角膜的边缘形成了一个直径约5毫米模糊区域。可以观察到细小的新形成的血管穿过病变附近的角膜缘,并且结膜上存在一些小的乳白色结节(图1)。

图1.评估一只缅因猫的照片,该猫的左眼有三周的结膜炎导致的眼睑痉挛和流泪,但没有明显的溃疡。注意凸起的、不透明的病变,它从角膜缘的颅侧延伸到腹侧,并覆盖了角膜的一部分。这个病变是浅粉红色的,带有一些乳白色的结节,在内眦处可观察到少量的棕褐色粘液样分泌物。颞侧由于光照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瞳孔变化,瞳孔内未见异常。

细胞学发现

角膜刮片被提交进行细胞学检查。

标本具有适度的细胞结构。大量角膜上皮细胞脱落成一团或单个脱落。上皮细胞呈圆形至多边形,具有中等的细胞核质比,轻度的嗜碱性细胞质和偶有的黑色素颗粒。中度到大量的肥大细胞,少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偶尔的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混合(图2)。

图2.在图1中猫的左眼刮下的病变的角膜的显微照片。

请注意,存在一些肥大细胞(箭头)与角膜上皮(箭头)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May-Grünwald-Giemsastain;bar=50μm.

May-Grünwald-Giemsastain;bar=10μm.

形态学诊断和病例总结

猫嗜酸性粒细胞性角膜炎(FEK)是一种浸润性和令人困惑的慢性疾病,具有明显的肉眼和细胞学表现。病变通常是单侧的,其特征是存在一个凸起的,厚的,不透明的斑块,类似于从角膜缘伸出的肉芽组织。可能存在角膜血管化和溃疡,但并所有的猫都会出现。

在一项对45例FEK病例进行评估的研究中,66.7%的猫在诊断时或诊断前存在角膜溃疡。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被认为是造成溃疡的原因。许多兽医眼科医生认为嗜酸性结膜炎的典型特征就是病变的总体外观。

外观相似的增生性角膜和结膜病变的鉴别诊断可能包括眼睑内翻,暴露性角膜炎,外伤和异物,根据全面的临床检查结果,可以排除所有这些。角膜肿瘤很少见,临床表现可与FEK相似。诊断需要检查病灶的细胞学或进行活检。

在细胞学检查中,角膜刮片通常会产生大量的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并产生中等数量的其他白细胞,例如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至于本报告中的猫,肥大细胞是角膜刮屑中主要的炎症细胞。

整体观察和细胞学检查结果的结合才能达到最终诊断的目的。

虽然已经进行了FEK病因的研究,但是具体的病因仍不确定。

目前已经研究了几种假设。其中一个假设认为这是一个免疫介导的过程,组织学研究支持该假设,因为引起角膜损伤的炎性浸润可以与I型超敏反应(由IgE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或IV型超敏反应(由T淋巴细胞和白介素-5介导)相一致。但必须做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这一假设。

另一个理论是FEK是FHV-1并发感染的结果。FHV-1是猫中最常见和最广泛的传染病,并且是结膜炎和角膜炎的常见病因。从59例嗜酸性角膜炎猫的结膜样本中进行的聚合酶链反应测试显示,有45只(76.3%)猫的FHV-1呈阳性。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评估了33只FEK猫,其中15只(45.5%)的FHV-1呈阳性。由于该病毒在家猫种群中如此普遍,这些发现可能是偶然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FEK和FHV-1感染之间的关系。

在本报告的猫中,在角膜和结膜拭子样本上进行了FHV-1DNA的PCR测定,没有发现感染的迹象。转诊检查一个月后,又对其进行了后续PCR测试,结果仍为阴性。

还有人提出FEK是猫嗜酸性粒细胞瘤复合体的表现。然而,尽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在FEK患猫身上发展,但其通常与皮肤病学或全身性疾病无关,因此与这一假说相悖。

目前,猫嗜酸性粒细胞性角膜炎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考虑到该疾病的慢性性质,通常需要长期治疗。不过这样的长期治疗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当涉及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时,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建议先用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进行短期治疗,然后再用环孢素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以此作为FEK的治疗选择。

考虑到FHV-1感染可能与FEK的发病机理有关,因此在一些患病猫中使用了抗病毒药物,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因此,在有病毒复制迹象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存在角膜溃疡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

在本报告的猫中,医院最初尝试了局部用药,但未能消除病灶。经过转诊检查和进一步的诊断测试后,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对猫进行了局部治疗。开始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3周后,对猫进行了随访。那时,随着毛细血管的退行,病变明显改善,只有极少的角膜存在疤痕迹象。

一般建议在治疗后期维持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以确保完全治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zzbx/8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