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日,苏州CDA年会第一天下午2点,全会首个开始的专场---皮肤外科国际交流专场正式拉开序幕。本场担任主席的,医院李航教授、医院万苗坚教授,医院陈晓栋教授。
首先,李航教授对到场的讲者以及听众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接下来,隆重介绍了从德国波鸿大学皮肤外科远道而来的FalkG.Bechara教授,他这次带来的两个专题分别是“surgicaltreatmentofperianalsinustractsandfistulasinhidradenitissuppurativa”(化脓性大汗腺炎所致窦道和瘘管的手术治疗)以及“Eyelidsurgeryfromthedermato-surgicalperspective”(从皮肤外科角度的睑成形手术),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陈明懿医师担任现场翻译。
Bechara教授首先讲述了化脓性大汗腺炎(HS)的基本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然后分享了年HS指南提出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使用的多种治疗方案,并进一步指出针对已经形成的窦道和瘘管,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需要积极手术治疗。接下来Bechara教授和大家分享了波鸿大学皮肤外科提出的针对HS所致不同程度的窦道和瘘管的处理原则,并通过大量的病例图片资料说明,其中部分可以在皮肤外科完成,部分需要进行与肛肠科医师等多学科会诊治疗。
接下啦,Bechara教授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大量的病例图片资料向大家说明了,因为多种原因(肿瘤等)所导致的眼睑缺失,应该如何分别在不同的解剖部位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提出,上下眼睑前部的修复属于皮肤外科的手术范畴,而累积后部的缺损,应根据自己的手术能力把握好分寸,积极的与眼科医学协作处理好该类复杂病例。演讲结束后,在场听众提问十分踊跃,因为时间关系大会主席不得不中断提问。
接下来,四位来自北美华人皮肤科医师团体的专家分别进行了发言。首先登台的是来自达特茅斯-希区柯克医学中心的严韶峰教授进行了“ApplicationofSNParrayinthediagnosisofmelanocyticlesions”的专题发言。严教授分析了黑素瘤的基因变化,指出大量研究表明,与其它类似疾病相比,分子检测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并通过多个生动的病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多种检测方式,有效帮助将黑素瘤与其它疾病相鉴别。勾勒出了该类检测方法在黑素瘤诊断领域的可能的光明前景。
而后登台的是来自现代皮肤诊所和托马斯杰佛逊大学皮肤科的李克华教授,他讲述的是“原发和转移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李克华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于黑素瘤的多种基因突变(如BRAF,NRAS,KIT等),常常与遗传和日光照射等因素相关。并复习了黑素瘤的临床表现,标准病理报告方式,AJCC的TNM分级系统等。指出了新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趋势。
接下来由来自warrenskincarecenter的李连杰皮肤外科教授给大家分享了“Mohs手术中面部皮瓣的设计与皮肤外科新进展”。李连杰教授首先强调了在皮瓣设计阶段应该掌握正确的思路,接着通过大量翔实的手术病例图片,向听众展示了多种多样的面部不同部位的皮瓣修复技术。紧接着,在有限的时间里,李连杰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多个皮肤外科的前沿研究结果。包括不同皮肤肿瘤的Mohs手术与扩大切除术的复发率、5年生存率等的比较;微针技术应用;带有一定的颠覆性质的使用异维A酸6月内可以接受部分微小创伤的皮肤外科治疗的观点。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马里兰州AnneArundelDermatologyGroup的马玲蕾教授,她进行了“AtypicalSpizoidMelanocyticNeoplasm:What’snew”的专题发言。马教授指出,spitz痣、非典型spitz痣样肿瘤、spitz痣样恶性黑素瘤等疾病,用传统的肉眼或光学仪器检测有时很难区分,但通过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基因表达测定等辅助手段,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不同分子遗传分类往往伴不同类型的遗传突变。最后,马教授提出,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将可能会更加容易。
虽然皮肤外科国际交流专场早开始了半小时,但会议内容实在太精彩丰富,最终时间仍然超出了预期。最后,专场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作者:陈明懿(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
更多精彩,尽在优麦医生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