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晨,高原小城合作,温度极低,街上行人三三两两。来往行人包裹得严严实实,汽车在积雪的地面缓慢移动,尾气与吹起的雪花交汇升腾。
这是“天津曼巴”王小强大夫在甘南的第一个冬天。作为天津市第三批组团式援甘医疗队员,医院眼科专家王小强于年8月底来到我州,医院眼科开展为期半年的援甘帮扶工作。
克服困难不忘初心来甘南之前,王小强对于藏区、藏族人民的认识和印象都来源于网络媒介、艺术作品、学生时代的课本,还有与前几批援甘同事的交谈。初到甘南,王小强唯一记住、并能知道意思的藏语,就是刚来几天数次听到的“曼巴”两个字,藏族患者和家属说这两个字的时候,还会配上憨厚的微笑和竖起的拇指。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第一次来甘南的王小强出现了心率快、血压高、胸闷气短这些典型的高原反应症状。王小强说:“血氧饱和度一度低至78%(血氧饱和度低于94%为供氧不足),这种身体状况,本来是不应该长时间在高原工作和生活的。”但是王小强没有打退堂鼓,他克服身体上的不适,努力适应这种环境。经过短暂的休息调整,王小强就立即投入工作。在门诊,很多藏族群众不会说汉语,沟通成了大问题。每次和藏族患者交流,王小强就会放慢语速,耐心解释,有时还得请会藏语的同事来当翻译,虽然麻烦,但王小强从无怨言。有时候患者太多,过了下班的时间就会错过食堂的饭菜,但王小强仍然会耐心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甘南是老年性白内障、翼状胬肉等眼病的高发地区,王小强刚到甘南,一大批患者慕名而来。即便身体不适,王小强尽量给患者方便,每次都会连着做多台手术,有时身体不适,手术前还要吸氧才能完成手术。和王医院同事说,王主任十分谦虚低调,工作勤勤恳恳,没有因为身体不适应耽误半天工作。每天眼科住院收治的病人,王主任都会看一遍,给年轻的医生教授经验,与科室的医生交流,给出更好的治疗意见。
在眼科的几个月里,王小强大夫每个周末都会放弃休息,医院查房,给病人做检查。
医疗援助只为“光明”王小强是医院的医生,参考近几年全国数家权威机构和媒体的排名,医院始终名列前茅,是全国著名的眼科中心之一。
王小强有着丰富全面的眼科知识和扎实的手术经验。来到甘南州的四个月时间里,他带领科室人员一道开展了余例手术,涉及到眼睑、眼眶、泪道、泪腺、角结膜、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等内外眼手术。一些蚕食性角膜溃疡、边缘性角膜炎、感染性角膜溃疡、眼眶炎性假瘤、葡萄膜炎、眶蜂窝织炎等较特殊、严重的病人经过他和科室人员的精准药物治疗和悉心照料也痊愈出院。他的到来,医院不但带来了新技术、先进的医学理念,也给甘南的患者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经过几个月的医疗帮扶工作,王小强医术精湛的口碑不胫而走,很多患者慕名就诊,不用再往兰州等地奔波就医。很多患者经过治疗后,对天津医生的医疗业务水平给予了很高评价,有的患者还献上哈达和锦旗。同科室的同事评价,王大夫业务扎实肯干,更是勇于创新。开展了重睑成形术(双眼皮手术)、眼袋矫治术、内外眦开大术(开眼角手术)、眼睑皮肤松弛矫正术(“三角眼”)、上睑下垂矫正术(眼皮下垂、抬眼困难、“小眼”)等眼部整形类手术,医院首次开展的项目。多例双眼皮及眼睑松弛矫正等手术在王小强的带领下完成后,手术恢复得特别好,其中两位患者还送来锦旗,并称赞王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让她们更加美丽、自信。还有很多做重睑成形术(双眼皮手术)医院咨询,手术预约到了王小强援甘结束之前。言传身教授医院派出医疗人才对口援甘,除了给患者提供治疗,更重要的是把当地医疗团队水平带起来,把技术留在甘南。他平时诊治病人时,在评估病情的基础上,尽最医院就能得到有效治疗,一方面为患者省去了外地就医的不便,另一方面也让科室人员增加临床经验,为以后独立处理类似病情奠定基础。利用查房、门诊、手术、讲课等工作时间和科室人员一道讨论患者病情,商定治疗方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所长教给科室的同事。在和王小强的聊天中得知,对于医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坚持,作为眼科医生,他的追求是“眼底皆无碍,胸中自有春”,每个人都能看见世界,看见美好,他的心中就如沐春风一般。王小强说“在甘南,医院的喧嚣,没有复杂的医患关系,他可以心无旁笃,更好、更舒心的为患者服务。”
最后,王小强说,援甘工作已经到了倒计时阶段,最牵挂的是朝夕相处的甘南同事,他的手机相册里,很多是和患者的合影及收集的临床资料照片,他说:“这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甘南日报记者张继元甘南日报官微声明甘南日报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