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必备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抗组胺药物使用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包括多种疾病,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包括特应性皮炎、脂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钱币状皮炎、乏脂性湿疹、手足湿疹、淤积性皮炎、生殖器皮炎或湿疹、肛周皮炎或湿疹、感染性皮炎、创伤后湿疹、继发性湿疹、泛发性非特异性湿疹样皮炎、非特异性湿疹、脓疱疮化湿疹、疱疹样湿疹、眼睑皮炎或湿疹、唇部湿、疹间擦性湿疹、摩擦性湿疹等多种疾病。

抗组胺药物是一类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有抗组胺、止痒、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其可有效缓解组胺引起的皮肤瘙痒、红斑、风团及鼻痒、流涕、喷嚏、眼痒、结膜充血等,临床可用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等的治疗,适用于经保湿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各类皮炎湿疹,特别是用于瘙痒、红斑及充血明显或合并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者。

细节一:抗组胺药物的选用有讲究

抗组胺药物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不同,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其中第二代中又有第二代新型之说即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

分代

药物

特点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镇静性抗组胺药物)

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氯马斯汀、多西拉敏、赛庚啶、羟嗪、去氯羟嗪、曲普利啶、美喹他嗪、多塞平、新安替根等

有抗过敏、抗胆碱作用,并有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致中枢抑制如镇静、嗜睡等,及对认知功能的潜在影响。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非镇静性或低镇静性抗组胺药物)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奥洛他定、咪唑斯汀、氮卓斯汀、卢帕他定等

有抗过敏、有抗炎、无抗胆碱作用,血脑屏障的穿透性低,中枢抑制作用、对认知能力的影响较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显著减轻。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阿伐斯汀等有轻度中枢抑制作用。

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非镇静性或低镇静性抗组胺药物)

地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等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衍生物或代谢产物,有抗过敏、抗炎作用。其口服吸收更快、起效更快、作用更持久、代谢率更低、不良反应更少等。

多数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病程长,需长期用药,应首选第二代、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因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如影响睡眠质量、降低学习及认知能力,甚至过量致死。

故对瘙痒明显或伴有睡眠障碍者建议短期(1周左右)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不推荐长期使用。第二代、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并非完全没有镇静作用,临床上每个人反应不一定相同,加量后其中枢抑制作用更应重视。

初始治疗可采用常规剂量,一种抗组胺药物效果不好时,可考虑换另外一种抗组胺药物或联合其他抗组胺药物。对某种抗组胺药物过敏时,可选用不同类别化学结构的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中指出,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有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的作用,对一些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可优先使用,但尚需循证医学证据。

不同药物间的疗效有差异,如研究发现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湿疹的效果优于氯苯那敏联合同样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时,同时使用的抗组胺药物不宜超过4种。

抗组胺药物对非组胺相关的瘙痒无效,不建议单纯使用抗组胺药物,应适当配合外用药物或其他系统药物如免疫抑制剂、选择性Th2细胞因子抑制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抗炎药物等。

轻度、限局性(<10%体表面积)的刺激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乏脂性湿疹、角化性湿疹等,若使用外用治疗能控制症状,可不使用抗组胺药物。

虽外用抗组胺药物有一定的止痒作用,但存在发生接触过敏的风险,不建议外用抗组胺药物。对某类结构的抗组胺药物过敏者禁忌使用同类结构的抗组胺药物。

此外,目前已证实,用到4倍剂量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抗组胺药物有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比拉斯汀、依巴斯汀及卢帕他定,但使用需谨慎。

细节二:抗组胺药物的停药方法有讲究

建议早用药、规律用药。抗组胺药物对已经发生的临床症状不起作用,故给药要早。实际临床中,按照说明书规律连续用药才能预防后续的临床症状,而不是有症状时才用药,无症状马上停药。

《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中指出,抗组胺药物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疗程建议在症状完全消退后再酌情维持1-2周。因抗组胺药物在组织中停留的时间要长于其血清存留时间,在症状完全控制的前提下,小剂量依然有效,故维持期间可通过逐日减少药量或延长给药间隔的方法,逐渐停用。

细节三:注意抗组胺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赛庚啶有抗胆碱作用,会致眼压升高、视物模糊,青光眼者慎用。抗胆碱作用还会致口干、便秘、勃起功能障碍及排尿困难,老年人及前列腺肥大者慎用。

第一代及某些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可能有中枢抑制作用,会产生嗜睡,故司机等需保持高度警觉者及老年人易摔倒,应慎用。

老年人尽量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其中枢抑制作用易致老人摔倒,其抗胆碱作用会加重青光眼、排尿困难、便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老年人首选第二代、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加量及联用时要缓慢增加剂量或数量。

多数抗组胺药物可用于≥2岁儿童。《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年)、《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年)、《抗组胺药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口服H1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广州共识》(年)中指出,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可以用于1-2岁幼儿,6个月幼儿使用也是安全的。1-2岁幼儿可用氯雷他定糖浆,6个月幼儿使用氯雷他定是安全的。西替利嗪可用于1-2岁幼儿,6个月幼儿也可使用。左西替利嗪可用于≥2岁幼儿,6个月幼儿也可使用。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西替利嗪。

细节四:注意抗组胺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行过敏原皮内试验或划痕试验等需停用抗组胺药物5个半衰期。

抗组胺药物可能会影响皮试结果如青霉素皮试,皮试前需停用全身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至少72h;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至少1周;停用鼻腔喷雾剂至少72h。

镇痛药物、催眠药物等会加重抗组胺药物中枢抑制作用,避免同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西咪替丁及唑类抗真菌药物会抑制药物代谢酶CYP3A4的代谢,升高依巴斯汀、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的血药浓度,不应合用。

1.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全科医学,,19(5):-.

2.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50(6):-.

3.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3(3):-.

4.口服H1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广州共识[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18(3):-.

5.抗组胺药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4(9):-.

6.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97(40):.

往期热文推荐

1.探索|未来乡镇卫生院有哪几条路可走?

2.接种新冠疫苗疑问多,听听基层医生怎么说!

3.重磅!鼓励基层向康复护理转型

4.全国总动员!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基层医生做好这七个告知

5.多家村卫生室和诊所被处罚,竟然因为这些原因!

6.好消息!黄金时期来临,中医人员将迎来发展良机

7.给基层医生“开小灶”,职称评审更精准!

8.好消息!基层引进人才任务来了!

9.基层医生应熟知中药配方颗粒这20个最新信息

10.振兴乡村,乡镇卫生院面临机遇和挑战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3.原创授权请联系--或者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jbgs/8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