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个老人就有1人中招警惕老花眼中的隐

伍德灯检查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811/4676612.html
你是否有这样的烦恼?

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了

怎么看电视看报纸像隔了层毛玻璃

眯眼使劲看,太吃力!

怎么看东西颜色泛黄

不如以前那么鲜艳了

老花镜戴上也不太清楚啊

其实,这可能不是简单的眼睛老花,只是因为——上了年纪的人,眼睛生病了。

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六十岁以上人群的眼底检查异常率均高于21.39%,也就是,每5个六十岁以上的人群中,就有1个人眼底异常。所以说,中老年人眼睛中的隐藏杀手必须重视!

眼睛病变千万不能忽视老年人是许多眼科疾病青睐的群体,白内障、青光眼以及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阻塞、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患病率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成为老年人致盲的重要因素。眼科医生通常会把眼睛比作相机。相机的成像需要镜头和底片的配合,而人的眼睛如果想要看清楚世界,也需要眼睛的镜头——角膜和晶状体,以及眼睛的底片——视网膜,二者之间的共同配合,缺一不可。如果,眼睛「镜头」的调节能力不够,就可能形成老花眼。一般佩戴一副老花镜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眼睛「镜头」的清晰度不够,则可能患上白内障。此时,我们可以等到合适的时机,为眼睛换一个「镜头」,比如把原本的晶状体置换成人工晶体,就可以重新拥有清晰光亮的世界。如何分辨白内障和老花眼呢?

一般来说

老花眼看近处的东西不清楚,看远处的则会比较清楚。老花眼是一种生理现象,是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下降,睫状肌收缩能力减弱,引起眼睛调节(变焦)能力减退,通常到达一定程度后会趋于稳定,不会持续恶化。

白内障是因为晶状体混浊引起的,混浊的晶状体遮挡了部分光线的进入,所以无论看远看近都不清楚,但白内障患者在晚上看东西时可能会出现比白天清楚的情况。并且,而白内障是一种病理性眼疾,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有致盲的危险性

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白内障虽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但它又没那么可怕。”医院白内障及青光眼科主任杨建宇表示,大量资料证明,白内障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实现视力复明,而药物口服、针灸等各种方法是没有效果的。同时,杨建宇主任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在国内一些地区,眼底病已取代白内障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如果眼睛的「底片」坏了,不管怎么佩戴眼镜、更换晶体,都是徒劳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心生疑问:

为什么眼睛疾病这么可怕,而且很多老人都有,但在生活中,却似乎从未听说过?

因为它常常会伴随「年龄增长」和「慢性疾病」,偷偷地到来,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很严重了。

年龄增长,是眼底损伤的重要因素就像人会衰老,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变差、生病一样,眼底也会衰老、生病,进而导致视力障碍。以老年人最常年的老年黄斑变性(以下简称AMD)为例。视网膜是一个神经组织,光线进来之后先到达视网膜上,产生神经反射,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里,反射出来的就是视觉信号,再反映到视网膜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东西了。黄斑区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力最敏感的区域,主要与精细视觉及色觉等视功能有关。黄斑区掌控着眼睛的光觉、色觉、形觉,一旦出现病变,常常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或视物变形等症状。这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眼底疾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现已跃居世界第三大致盲原因。据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卫生》上的一篇荟萃分析估计:在全球人群中,AMD在40多岁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2%,在60多岁人群中的发病率则升至11.6%,而至于80多岁的老人,发病率更高达27.1%。这意味着:每9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中,就有1个被AMD盯上;每4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中,就有1位老人,饱受视力障碍带来的问题。刚开始,他们可能只是觉得视力下降,读书看报有些吃力。但以为只是老花眼,常常不以为意。慢慢的,视力似乎越来越差,甚至手机和纸上的字仿佛变成乱码,东倒西歪,根本看不清楚。直到有一天,眼前出现了一大块黑斑,始终无法摆脱……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本病分干性与湿性两型。具体的表现就是看东西发暗、变形,还有视物缺损的范围越来越大。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表现为:双眼同期发病且同步发展,呈进行性色素上皮萎缩。特点是发病缓慢、病程冗长、无特殊治疗,临床以观察为主,可口服叶黄素及多种维生素。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色素上皮下有活跃的新生血管,而引起一系列出血、渗出、瘢痕改变,视力迅速下降,甚至失明。其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得了湿性的老年黄斑变性,视力下降速度非常快,轻则两到三年,重则半年之内。有数据显示: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有80%~90%的湿性AMD患者会遭受严重的视力损失。常见慢性病,让眼睛损伤雪上加霜按照中国慢病和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58.3%,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9.4%。而这些基础疾病,在蚕食父母的健康的同时,也会逐渐侵蚀他们的眼睛。这种病往往发生得悄无声息,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直到疾病后期,才会突然眼底出血、或者因视网膜脱落而出现突发视力骤降,甚至丧失视力。据统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约8%~12%最终失明。而如果在病变晚期才接受治疗,很可能已经为时晚矣。另外,还有一种眼底病,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息息相关——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阻塞,俗称「眼中风」。它常常在突然间发生,视力迅速变差,视野变暗,甚至完全变黑。其间丝毫没有痛感,在平静中顷刻坠入黑暗。老年人的眼睛检查,须每年一次,且一定要做足全套。全套眼睛检查能发现早期眼部疾病,如白内障、眼底出血、黄斑变性、青光眼等,同时还可以了解眼部血管硬化情况。定期检查眼睛,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避免致盲。全套眼睛检查包括以下四项。视力检查检查方法:先用眼罩盖住左眼,检查右眼的视力,根据字母表上E字的开口方向,用手指出开口方向或者口述开口方向。然后再盖住右眼,检查左眼的视力。   该项检查检查的是受检者的远视力,大于等于1.0的视力为正常视力。眼底检查检查方法:在检查眼睛前,两只眼睛都大大地睁开,看正前方,无需真正看见前面的事物。检查时间需要几秒至1分钟不等。医生可以观察到受检者的视网膜及眼球玻璃体的情况。   视网膜微血管是人体唯一可肉眼看见的微血管。严重的高血压病、血压控制不佳者,可出现视网膜广泛火焰状出血、黄斑水肿等严重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早期无自觉症状,病变发展到黄斑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最终可致盲。所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复查眼底。眼底检查也可以观察到视盘的大小、形态、颜色(有无视神经萎缩)、病理性凹陷,从而排查青光眼疾病的可能性。裂隙灯检查检查方法:将下巴放在颈托上,额头靠紧前面的头托,两只眼睛都大大地睁开,看正前方。   可以观察眼睑有无黄色瘤,眼睑有无新生肿物及眼睑位置、眼睑有无倒睫毛等;还可以观察泪道有无炎症,结膜有无翼状胬肉等新生物,角膜有无炎症,有无眼内结构及白内障问题等。眼压检查检查方法:受检者只需将下巴放在机器的颈托上,额头靠紧前面的头托,两只眼睛都大大地睁开,看正前方,尽量不要眨眼。   这是判断青光眼的一个重要检查指标。眼压大于22毫米汞柱,提示青光眼高眼压可能。正常眼压范围是10~21毫米汞柱。哪些人群需要定期查眼底?

①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就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5年以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44.4%,7年以上为56.0%。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早干预、早治疗,有利于病变的延缓和控制。

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后进行眼底检查,无病变者或病变轻的每年进行复查,病变严重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有些患者是因为视力下降查眼底发现问题之后才确诊糖尿病的,所以眼底的检查至关重要。此外一定要积极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②高度近视人群。我们一般将高于度近视的眼睛称为高度近视眼,高度近视眼的眼轴比普通人更长,视网膜随着眼轴的变长而被牵拉变薄,发生黄斑出血、周边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的概率也比正常人高。

因此,建议所有患有高度近视的患者,应至少每年做一次散瞳眼底检查,及时发现眼底的病变,避免因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而失明的悲剧产生。

  

③50岁以上中老年人。50岁以上中老年人至少应每年进行一次眼科的检查,及早的发现眼底病变并积极治疗。

④青光眼及有家族史的人群。青光眼是一组以病理性眼压升高、视神经损伤、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疾病。因其造成的视野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因早期却没有特殊症状,被称为无声的杀手。部分朋友可能早期伴有眼部胀痛。定期体检测眼压可以早期发现青光眼,一少部分眼压正常的朋友通过体检眼底检查杯盘比异常发现早期青光眼。所以呼吁有家族史、长期黑暗环境下工作的青光眼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眼科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延缓病程的进展。

面对强大又可怕的眼睛病变

我们完全可以把握现在

这里真诚地建议大家

尽早做一次眼底检查

(素材来源:上海养老网订阅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zlff/202112/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