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本节所述的官窍是五官和九窍的统称。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灵枢.五阅五使》)。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人之九窍,阳七,阴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彻》)。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头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人体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故曰:“清阳出上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二阴,又称下窍,人体气化产物如尿便,皆从二阴排出,故称“浊阴出下窍”。头部七窍及前后二阴谓之“九窍”,“头有七阳窍,下有二阴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五脏的精气分别通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变化中反映出来。“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肾又开窍于二阴。故日:“人之九窍,阳七、阴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彻》)。每一官窍不仅与其相应的脏腑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且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关系,体现出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如,目虽为肝之窍,但又与心、肺、脾、肾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目又分属于五脏。这种官窍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在眼科、耳鼻喉科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耳针疗法、眼针疗法、鼻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四)目
目,即眼、眼睛,又称精明、命门。眼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组成,为视觉器官。眼又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
1.解剖形态:中医学认为,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两眦五个部分组成。
用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的独特理论。五轮,为气轮、风轮、水轮、血轮和肉轮的统称。白睛属气轮,黑睛为风轮,瞳孔(瞳子、瞳神)为水轮,内外眦(眼内外角)为血轮,眼睑为肉轮。
表3-1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对照
上胞(上睥、上睑)
上眼睑
下险(下胞、下睥)
下眼睑
内险(睥内)
睑结膜
险弦(胞弦、睥沿、胞沿)
睑缘
睫毛
睫毛
睑裂(目缝)
睑裂
内毗(大眦)
内眦
外赋(小眦、锐眦)
外眦
泪泉
泪腺
泪窍(泪堂、泪膛、泪孔)
狭义指泪点,广义指泪道
白睛(白眼、白仁、白珠、白轮)
指球结膜、前部巩膜及筋膜
黑睛(黑眼、水膜、乌轮、
角膜
乌珠、黑珠、青睛、神珠)
角膜
黄仁(眼帘、虹彩)
虹膜
神水
外为泪液、内为房水
瞳神(瞳于、金井、瞳人、瞳仁)
狭义指瞳孔,广义指瞳孔及眼内组织
睛珠(黄精)
晶状体
神膏(护睛水)
玻璃状体
视衣
视网膜、脉络膜
跟珠(目珠子、睛珠、目珠)
眼球
目系(跟系、目本)
视神经及其血管、视路
眼带(睛带)
眼外肌
眼眶骨(目眶骨、睛明骨)
眼眶
2.生理功能
(1)主司视觉:“目者,司视之窍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目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的重要功能,为脏腑先天之精所成,后天之精所养。“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灵枢.大惑论》)。
(2)心灵之窗:“目为神之牖”(《推蓬悟语》)。神为生死之本,得神则生,失神则死。“目为神窍”(《寿世传真》),目可以传神。眼之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谓之有神;活动迟钝,目无精彩,目暗睛迷,为无神;若目光突然转膏,为假神,乃“回光返照”之危象:因此,望眼神成为望诊中望神之重要内容:
3.与脏腑的关系
(1)目与五脏:“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济生方.卷五.目》)。所谓轮,是比喻眼球形圆,转动灵活,宛如车轮之意。“五轮者,皆由五脏之精气所发:名之曰轮,其象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审视瑶函》):根据五轮学说,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为: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白珠属肺.称为“气轮”,因肺生气,气之精为白睛:瞳仁属肾,称为“水轮”,因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因脏与腑相表里,故血轮与心、小肠,风轮与肝、胆,气轮与肺,大肠,水轮与肾、膀胱,肉轮与脾、胃相关。所以有“目窍于肝,出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证治准绳》)之说:五轮学说不仅是眼科的独特理论,也是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2)肝开窍于目:眼目是视觉器官。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楚正确,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和长短。在心神的主宰下.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咏而上注于目,使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虽然五脏六腑都与目有着内在联系,但其中尤以肝为密切:因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肝主藏血,“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成》),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系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所以说,眼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冽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两目斜视、天吊等:眼睛的视觉功能,既依赖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充养,又需要肝之阴血的濡养,所以许多眼科疾患在治疗上既照顾整体,又突出强调治肝,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3)目与经脉:“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目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均有密切关系,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围,使脏腑之气血灌注于目,保证了眼与脏腑的密切联系。
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附近,而手三阳经皆有1—2条支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连于目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之三阳经;在奇经八脉中,其起止循行与目直接相关者,主要有督脉、任脉、阴骄脉、阳矫脉等;经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者,有手是之阳之筋。故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
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把它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受益,传播知识,传播健康!扫描或长按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北京中科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