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穴无所不治,4个动作拉开它,大病恶疾都远离!
艾灸十来天,血糖降了3个点!三位专家为您分享不同的灸疗方案,收藏了~
每天推一推活到九十九:中里老师专业推腹法(附视频)
本视频里,刘全军讲解了谢锡亮老师推荐的另外五个重要保健穴——脾俞、肾俞、曲池、郄门、足三里的功效,想要了解的灸友不要错过了~
请在WiFi下观看
附文:保健灸主穴——脾俞、肾俞、曲池、郄门
脾俞
脾俞穴在第11与第12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寸5分。属足太阳膀胱经。它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
作用
1、消化系统可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消化不良、缺乏食欲、急慢性肠炎、痢疾、泄泻、肝炎、黄疸、肝脾大、胃痉挛。
2、治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子宫下垂。
3、治营养不良、水肿、四肢沉重、失眠、喘息。
4、治湿疹、荨麻疹等。
文献记载
《百症赋》:脾虚谷兮不消,脾俞膀胱俞觅。
又: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备急千金要方》:泻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又:治胞转小便不得方,灸脾俞百壮。
又:虚劳尿血白浊灸百壮。
《甲乙经》: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胸满支两胁,膈上兢兢,胁痛,腹,胸脘暴痛,上气,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积聚,默然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心痛,脾俞主之。
又:脾胀者苦哕,脾俞主之,亦取太白。
又: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而羸瘦,名曰食。先取脾俞,后取季胁(章门)。
又:大肠转气,按之如覆坏,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
又: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卫生宝鉴》:脾俞二穴治小儿胁下满,泻痢,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痃疟寒热,又治腹胀引背,食饮不多;渐渐黄瘦,灸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壮。小儿黄疸灸三壮。
《类经图翼》: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
又:一传治水肿鼓胀,气满泄泻年久不止及久年积块胀痛。
又:久疟不愈,黄瘦无力者,灸脾俞七壮即止,盖疟由寒湿饮食伤脾而然,故此穴甚效。
肾俞
肾俞穴在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旁开1寸5分。属足太阳膀胱经,有调理肾气,强健脑脊,聪耳明目,健身体、壮元阳之功效。
作用
1、泌尿生殖系疾患可治急、慢性肾炎、肾绞痛、肾下垂、遗精、遗尿、阳痿、月经不调、盆腔炎、不孕症、膀胱炎、膀胱麻痹、糖尿病、淋病。
2、治腰痛、腰肌劳损、腰神经痛、下肢麻痹。
3、治贫血、身体虚弱、面色白、畏寒、四肢不温,慢性腹泻、耳鸣、耳聋、脱发、毛发干枯、多梦、失眠。
4、肾虚引起的支气管哮喘。
文献记载
《甲乙经》:寒热,食多身羸瘦,两胁引痛,心下贲痛,心如悬,下引脐,少腹急痛,热,面黑,目,久喘咳,少气,溺浊赤,肾俞主之。
又:骨寒热,溲难,肾俞主之。
又:肾胀者腹满引背怏怏,腰髀痛,肾俞主之。
又: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
《备急千金要方》:治肾寒方,灸肾俞百壮。
又:治诸风灸肾俞二处各七壮。
又:疟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又治肾风虚寒方,灸肾俞百壮。
又:丈夫梦失精及男子小便浊难,灸肾俞百壮。
又:消渴小便数,灸肾俞二处三十壮。
又:肾俞主寒中洞泄不化。
又:主咳喘少气百病。
又:主头身热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欲呕。
又:治胞转小便不得方,灸肾俞百壮。
《外台秘要》:肾俞主腰痛不可俛仰反侧,头痛如破,足寒如水,腹鼓大寒,洞泄食不化,骨寒热引脊不得息。
《扁鹊心书》:肾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癞疾。
《胜玉歌》: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
《通玄指要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类经图翼》:此穴主脏之热,与五脏俞同。一传治色欲过度,虚肿,耳痛耳鸣。
《玉龙歌》: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如肾俞二穴处,艾火多加体自康。
又: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沉疴。
《席弘赋》:更有三间肾俞妙,善治肩背浮风劳。
曲池
曲池穴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小头之关节间,当肘窝横纹之端。屈肘略成直角,手心向里,在肘窝横纹头下陷中是穴位。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
作用
1、治眼科疾患。古代认为曲池是“目灸”名穴,灸曲池可使眼睛清亮,治
眼睑炎、结膜炎等,容易奏效;对于角膜白斑、睑腺炎(麦粒肿、偷针眼)以及虹膜炎、角膜实质炎等也可减轻症状。
2、皮肤病。对于荨麻疹、湿疹、汗疹,可灸曲池,再灸肩;对于疔、痈、疖,除灸曲池外,可并灸手三里、合谷;对于痈疽,除曲池外,可在患部附近施灸。
治瘰疬除曲池外,再灸肘尖。治腮腺炎,除曲池外,可灸角孙。
3、上肢疼痛。用于肱桡神经痛、臂肘神经痛、肩胛神经痛以及肩胛关节周围炎、风湿痛、肘关节炎、上肢神经麻痹。
4、各种发热、血压亢进、面赤头胀、半身不遂。
5、胸膜炎、腭扁桃体炎、牙痛、鼻炎、口腔炎、头痛等。
文献记载
《马丹阳十二穴歌》: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痹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著及时瘳。
《百症赋》: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又:喉痹不能言,温溜及曲池主之。
《肘后歌》: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
《通玄指要赋》: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
秦承祖:主治大人小儿遍身疹痂疥。
《本经》:治手肘臂膊疼细无力,半身不遂,发热,胸前烦满,可灸十四壮。
《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
又:胸中满,耳前疼,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曲池主之。
又: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重,腕急,曲池主之。
又: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臂痿痹重,瘈疭,曲池主之。
又:癫疾吐舌,曲池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治瘿恶气,诸瘾疹,灸随年壮。又主身湿淫,时时寒。
《类经图翼》:肩髃、曲池,此二穴乃治疬秘法也。
《杂病穴法歌》: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
郄门
郄门穴在前臂内侧面,掌横纹直上5寸,当桡侧屈腕肌和掌长肌之间。郄门为手厥阴心包经之郄穴。郄穴为特要穴之一。它有救急作用,多用于顽固性病和急性病。
作用
1、心血管系统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或预防风湿心悸亢进、心律不齐、心包炎、心动缓慢。
2、胸膜炎、胸痛、胸闷、休克、乳腺炎。
3、神经系统可用于膈肌痉挛、癔症发作、精神刺激性休克、肋间神经痛、前臂神经痛或麻痹。
文献记载
《备急千金要方》:犯疔疮方,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瘥,已用得效。疔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
又:郄门主衄血、吐血。
《甲乙经》:心痛,衄哕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
又:呕血大陵及郄门主之。
足三里
作为人体最大的保健穴,本平台关于足三里的介绍已经非常多了,本文暂且不再赘述,日后再单开一篇介绍足三里的临床案例。
声明:本文视频来源网络,附文来自《谢锡亮灸法》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