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选穴,你只要收藏这一篇文章就够啦

北京专业皮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12/9057520.html

艾灸验方(附穴位图),身上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

高清经络循行动图,人体穴位大全!

穴位配好对;治痛翻10倍!(最全收藏版)

九种体质的艾灸方案(非常全面)

史料中这些惊人的艾灸案例,值得拜读!

艾灸配穴一览表

艾灸虽好不要盲目灸,超全艾灸知识大普及!(收藏)

最全艾灸排病反应,艾灸爱好者必收藏!

常见病症的艾灸配穴

我们一直强调“穴位是中药,经络是药房”,希望大家都能借助艾灸启动身体的自愈力,做自己的医生。

不过,用艾灸治病养生可不是随便灸灸就能行的,正如抓药需要药方一样,精准配穴是艾灸成功的第一步

有人可能要问了:不是说“哪里不舒服灸哪里”吗?不是说“依照灸感艾灸”吗?怎么又要强调配穴呢?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其实,这两个问题跟配穴并不冲突。

你想啊,“哪里不舒服”说明局部经络不通,中医管这些部位叫阿是穴,所以,“哪里不舒服灸哪里”也是灸的穴位;“依照灸感艾灸”更是如此,有灸感说明得气了,这也说明原先此处的经络是不通的,也可归为阿是穴。

艾灸不配穴=关灯走夜路

俗话说,“药有药性,穴有穴性”,如同药物有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差异那样,穴位也有各自的特性及相应的治疗侧重点。唯有按照一定的原则相互配合,才能使之效果最大化。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就是说,如果不能恰当配穴,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引起副作用,甚至衍生出新的疾病。

因此,在进行艾灸调理时,如果操作手法、灸量时间等都没有问题了,效果如何就取决于配穴了。艾灸不配穴,好比关灯走夜路,走的是弯路、死路。

什么是“六步配穴法”?

那么,到底该如何配穴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六步配穴法”,只要把它弄懂了,对配穴就有一定的认识了

第1步、寻找阿是穴

无论什么病,首先要看有没有阿是穴?身体哪里疼痛、不适,或有反应点,就叫阿是穴。

为什么艾灸阿是穴可以治病呢?

阿是穴是一种临时腧穴现象,它可以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当身体局部不舒服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发生相应的气血阻滞,造成气血的局部性、临时性的聚集,于是就出现了阿是穴现象。

当疾病解除时,气血的临时聚集也随之解除,阿是穴现象随即消失。因此,艾灸阿是穴治疗疾病是有中医理论基础的。

第2步、判断是局部病症还是综合病症?

局部病症,就是身体其他地方都是好的,只是局部有问题,比如胃痛。艾灸时,只要找到相应的穴位就可以了,比如中脘和足三里。

综合病症与患者的免疫机能有关系,比如类风湿。此时艾灸,就要考虑一些提升身体免疫力的穴位,比如:大椎、命门、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

还有一些疾病跟血液有关系,比如牛皮癣、荨麻疹等,可以加灸跟血液有关的穴位,最常用的就是膈俞和血海。

第3步、判断是虚证还是实证?

虚证,就是正气不足引起的病症,一般多与寒症同时存在,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生理机能减退,二是抗病能力变弱。

实证,就是邪气亢盛产生的病症,“暴病多实”,实证一般病程较短,病势较凶,康复较快。

《难经》说: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经络对应五行如下:肝经属木,心经属火,脾经属土,肺经属金,肾经属水;经络中五腧穴对应五行如下: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输穴属土,经穴属金,合穴属水。

怎么配穴呢?举例如下:

如果肝经实证,采用泻法,首先选择肝经本经的子穴,肝经属木,木生火,因此肝经的子穴应该属火,就应该取肝经的荥穴:行间穴。第2个穴位可以取肝经的子经心经的本穴(与心经五行属性相同的穴位),也就是心经荥穴:少府穴。

如果肝经虚证,采用补法,首先选择肝经本经的母穴,肝经属木,水生木,因此肝经的母穴应该属水,就应该取肝经的合穴:曲泉穴。第2个穴位可以取肝经的母经肾经的本穴(与肾经五行属性相同的穴位),也就是肾经合穴:阴谷穴。

第4步、辨别是急性病症还是慢性病症?

如果是急性病症,比如心脏病发作,救护车到来需要时间。所以,我们不要干等,可以利用一些穴位急救。临床上,十六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十六郄穴是哪些呢?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当。胃经是梁丘,脾应取地机。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金门寻,肾向水泉觅。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列。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会,阴维筑宾为。

如果是慢性病症,我们可以往两个方向取穴:

一是:俞原相配法。

慢性病症一般都会伤及腑脏,根据“五脏有疾取其原”的理论,我们可以找十二原穴来艾灸,比如,肝脏的原穴是太冲,肾经的原穴是太溪。

除了原穴,我们还要配合俞穴一起治疗,比如肝有肝俞、肾有肾俞等。俞原相配,事半功倍!

二是:加上整体调理免疫的穴位。

慢性病症往往亏损元气,因此在艾灸时,可以加上足三里等整体调理免疫的穴位,以及关元、命门等补充元阳的穴位。

第5步、寻找经验穴

顾名思义,经验穴就是古人根据实际临床实际总结出来的一些有用的穴位,不一定说得出原理,但是却很实用。

比如,转胎位用至阴、崩漏用隐白、恶心呕吐用内关、疝气用大墩、眼病用曲池、便秘用天枢、牙疼用合谷、痔疮用孔最或承山、神经系统或下陷病症用百会等。

此外,腰部疾病用委中、上肢有问题用肩髃和曲池、偏瘫或下肢不能动用环跳和阳陵泉。

第6步、辨别是否跟脏腑有联系?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很多疾病的根源在于脏腑,只有选择跟脏腑相关的穴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要分清疾病跟哪个脏腑有关系,就在身体前面的脏器附近选穴。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解决脏腑问题时经常使用。

比如胆囊息肉,俗话说“肝胆相照”,因此它的根源在于肝脏,艾灸时就要选取肝脏的募穴:期门穴,效果就很好。

其次,我们还可以采用俞募配穴法,就是在前面找出跟脏器有关系的穴位,然后再配上背后相应的俞穴。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

比如,心肺问题可以选膻中,后面就可以配心俞或肺俞;肠道问题可以选肚脐,后面配大肠俞。

对穴相配,效果翻倍!

对穴,就是指两个穴位搭配使用,能收到1+12的效果。

常用对穴:

1、合谷+太冲: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调节情绪。

2、内关+足三里: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

3、梁丘+公孙:解痉止痛,健脾和胃。

4、支沟+阳陵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湿热,通调腑气。

5、外关+悬钟: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

6、气海+三阴交:通调下焦气机,调理冲任,补肾涩精。

7、合谷+内庭:泻胃火,降呕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

8、中脘+足三里: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

9、中渚+足临泣: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10、人中+委中: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经和络止痛。

11、膻中+内关: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12、鱼际+复溜: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13、外关+后溪: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14、印堂+合谷: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15、归来+三阴交:通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16、太溪+太冲: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17、阳谷+侠溪: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18、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19、曲池+上巨虚: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20、风池+昆仑: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21、头维+列缺:祛风止痛,解表祛邪。

22、命门+委中: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23、中渚+后溪:舒通经络,调和气血。

24、百会+涌泉:引阳下行,平息肝阳。

25、少商+历兑: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1、窍闭不开选百会

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升清举陷,醒脑开窍,所谓"一窍开百窍开"。

百汇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2、大凡风症取风池

风池系手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阳维之会,既疏散外风,又平熄内风,此穴内外兼治。

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迎风流泪,目闭不利取睛明

睛明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之会,祛风司目之启闭。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外,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半分的地方。

4、头目昏胀取攒竹

攒竹能清利头目,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性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5、喉痹临近选穴取天鼎

天鼎穴能缓解治疗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上肢麻木、失语、暴喑气梗、瘰疬、瘿气等。

天鼎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

6、口苦取阳陵泉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的第34个穴位,主要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和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下方凹陷中。

7、口臭取大陵

大陵穴位于人体的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配劳宫穴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穴、支沟穴治腹痛、便秘;配水沟穴、间使穴、心俞穴、丰隆穴治癫、狂、痫、惊悸。

8、痰中带血取尺泽

尺泽穴归属手太阴肺经,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止咳平喘等作用,治疗痰中带血效果佳。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9、小儿弄舌取手三里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10、上肢疼痛取合谷、外关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原络相配治疗上肢疼痛。

合谷穴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11、下肢疼痛取昆仑、悬钟

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悬钟为足三阳之大络,髓之会穴,经会穴相配治疗下肢疼痛。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

悬钟穴位于人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12、周身疼痛取曲池、大包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大包为脾之大络,阳明太阴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养周身通灌四旁。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前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13、四肢拘挛取尺泽、曲泉、阳陵泉

筋脉失其气血濡润则挛急,四肢拘挛取尺泽、曲泉、阳陵泉。三穴分别为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肺主气朝百脉,肝主筋而藏血,胆为中正之官以缓急,三穴相配,如矢中的。

尺泽穴位于人体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曲泉位于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14、手足震颤取手三里、足三里

阳明者水谷之海也,滋水涵木,熄风止颤。

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5、足背厥冷取厉兑

胃经井穴,温煦足胫。

16、足跟疼痛取大钟

肾经络穴,通经止痛。《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合谷调气,太冲和血,调和气血取合谷,太冲。足三里补气,三阴交益血,补益气血取足三里,三阴交。

17、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

此两穴具有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的作用

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普通腧穴,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

??进,与全国美业人交流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fangmingzhu.net/jbgs/7734.html